今年是我国实行高考加分 “瘦身”第一年,加分项目和分值都减少了。在此背景下,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相继曝出高考体育加分造假丑闻,让人触目惊心。 “盖子”不断揭开,一条利益链条逐渐浮出水面:学生家长送班主任数千至数万元酬金,再向校领导交4万至8万元,最后学校出面“搞定”测试裁判、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高考体育加分本来是倡导素质教育而设立的政策,用来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弊端,鼓励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和特长。但没想到在实际操作中,竟逐渐变成了权钱交易的渊薮,这固然与一些人价值扭曲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加分机制有问题。
在辽宁本溪高考体育加分事件中,有关部门的管理十分混乱。从公示的体优生名单中,人们不仅无法获知考生的姓名、测试成绩和高考录取优惠条件等基本信息,甚至还发现男生参加女子组项目测试的怪象。面对质疑,有关部门承诺复测,却又不对外开放,如此遮遮掩掩,难免有敷衍之嫌。
管理混乱的背后是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按照现行制度,高考加分的运作过程由行政部门主导。虽然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做到加分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但这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无疑给藏污纳垢洞开后门,“特长加分”异化为“特权加分”也就不足为奇。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加分造假事件,不仅有“批量制造”二级运动员的,还有为某些人量身定做加分项目的。于是,在金钱面前,一些人手上的权力失去了约束,不断侵蚀着公平公正原则;在私利面前,一些人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拼钱”“拼权”“拼爹”。
权力缺乏制约,就会导致违规成本过低,让违规者有恃无恐。辽宁本溪要求考生“自证真伪”,并对70多个主动放弃加分者既往不咎,这无疑给人一种感觉—造假被发现,只要主动放弃加分资格,就可以“全身而退”。如此宽容,不仅起不到严肃法纪、惩前毖后的效果,更会变相鼓励、纵容包庇心存侥幸者。
总而言之,高考加分的管理混乱、权力寻租、问责乏力,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便利。只有改革加分机制,才能遏制乱象。一方面,要把认定高考加分资格的权力,从行政部门转向专门的教育委员会,由公众参与决策并进行监督,加大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探索招考分离的录取制度,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