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拼音文字在語意表達上的不同
幾乎沒有例外,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先有了語言之後才創造出文字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語言和文字相互影響,修飾和發展,使語言和文字都變得越來越豐富,創造出許多不朽的燦爛的文學作品。中國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漢字不但不是劣等文字,而且是一種高度進化的文字。但是漢字的結構與信息表達的原則與拼音字是完全不同的:(一)漢字的書寫基本單位是筆畫,如:橫、豎、撇、捺、點、折、鉤(是漢字結構的基本筆畫,所謂其它不同的筆畫,只是在基本筆畫上稍加變化而已)。拼音字(如英文)是字母,如 A, B, C, D 。(二)漢字是表達形、聲、意,多元化,二維面相結構的文字(方塊字)如 “忍” 字。拼音字只表達音,是一個一維的線性文字如 “tolerance” 。(三)漢字是一字、一詞、一音,同音異寫的文字。因此不同的字彙雖發音相同,但字意不同。漢字可以少數的單字,靈活的組成千變萬化不同的詞類。康熙字典大約有四萬多個字,可是據統計,其中四千字已足夠一個大學畢業生用了,也就是說夠一般人閱讀和寫作用了。有關拼音字,因為是多音節字,每個字是固定了的,難以相互組合成新詞。以英文為例,大約有五十多萬個字,並且每年增加數千個新詞。一個大學生至少要知道十萬個單字。即使如此,不同的專業仍覺得隔行如隔山。學工程的不見得認識醫學和生物學的詞類,同樣醫生也不見得認識工程學的詞類。漢字可以用現有的字組成任何的新詞,並且決大部分一看就懂。從另一個實用的觀點看,拼音文字,是文字隨著語言變化的。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創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與不同民族文化間的融合,語言的變遷是很快的,因此四百年前英國莎士比亞的作品,現在的人已經看不懂了。漢字是寫形意的,不受語言變遷的限制,因此中國兩千年前的文獻和碑文,至今一般的人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