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的觀點看漢字的演化
一,漢字結構的演化觀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這片亞洲大陸上,經過五千多年不斷的耕耘,創造了許多驚人的成就,如冶金術,橋樑和宮殿的建築術,家畜品種改良(如雞、鴨、牛、馬等),尤其是水果與花卉的品種,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極重要園藝作物的資源。先民們,當時並沒有當今遺傳育種或物理實驗的科技知識,可是發展的過程,都是符合生物進化或物理驗證原則的。 每一項成就都經過需求、創新、篩選、適應等過程,以至成為造福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這個程序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是精益求精的。漢字演化的過程也是如此, 漢字由最原始的像形進而注入會意,再加上語音等功能,成為多元化達意的文字。譬如 “日”和“月”都是像形,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成了會意的“明” 字,在“明”的頭上加上草,就成了“萌”字,而“明”則是當形聲用的了。這樣字形,字音,和字意的組合,直接傳達了,一個具體的信息,這也是拼音字所辦不到的。因此漢字的發展是由簡單的像形,演化成為多元化達意的文字,是由簡而繁的。這樣的演化程序是與生物進化的原則相似的。如果我們看看生物進化的過程,生物是由最原始的水生單細胞細菌,進化到多細胞的藻類和簡單的浮游生物,進而出現魚類,魚類離開了海洋,陸地上的爬蟲類和脊椎動物出現了,最終出現了四肢靈活,器官複雜和頭腦發達的人類。這樣的演化過程,不斷的增加生物個體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以及物種之間在形態和智能上的差異性。因此越是高等的生物,其構造越是細微,越是複雜。但是對於識別與辨認的難易來說,越是高等的生物,特徵越多,也就是在外形上展現的信息越多,則越是容易辨認。相反的,辨別細菌,須有相當的知識和精密的儀器,辨認病毒,那就更難了。因此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字,正體字,是在長期民族歷史文化演進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結構規律所造成的,決不是隨興造的。
二,漢字的客觀性與共識性
動物接收外來信息的主要感官,是眼睛和耳朵,眼睛是產生視覺的器官,耳朵是產生聽覺的器官。文字是將視覺(表達形意的字)或聽覺(拼音的字)的信息,用書寫的方法,顯示在平面的媒體上。當我們看這兩種不同的文字時,產生兩種不同信息處理的反應。看形意文字時,是解讀文字的邏輯性,信息是客觀的。當看拼音文字時,是間接的,把它翻譯成讀音,而信息是主觀的。如果有人走進了熱帶雨林裏,當可聽到猿啼、鳥叫、蟲鳴,好像是聽到森林裏的交響樂。或是在月明星稀的夏夜裏,坐在面對田野的荷塘邊,當可聽到蟲唱、蛙鳴,和夜鷹的呼聲,成了田野裏的交響曲。動物生活在這樣隔離、隱蔽、黑暗的環境裏,主要是藉聲音來傳遞信息的。雖然我們人類聽起來十分嘈雜,但是對不同的動物,在這嘈雜的聲音裏,可辨別出它們的同類求偶或是警告的呼聲。因此聲音信息的接納,是非常主觀的。生物學家曾測錄鳥類的叫聲,證實同種的鳥,鳥鳴的頻率和震幅,相當一致,但不同種的鳥,差異非常的大。另一種情況,當我們驅車進入非洲保護區的大草原時,草原上有成群的野牛、斑馬、獅子、禿鷹等,不同的動物各得其所。並且發現,草原是個相對很安靜的環境,但每一種動物都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不測。不同的動物看到一頭獅子,都知道是獅子,並且立刻可以判斷這頭獅子,是不是準備要進行攻擊。因此形意的信息是客觀的,是有高度共識性的。因此表達形意的文字,不僅可突破語言間的障礙,同時可促進不同族群間的認同感。而拼音文字在人類的世界裏則具有促成族群分裂的作用。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英文會成為世界應用最廣的文字?大家別忘了,當時大英帝國殖民的時期,許多洲際大陸民族尚很原始,甚至沒有文字,加上遠征軍所到達之處,都有牧師或神父為教育做好了準備。反觀歐洲大陸,至今仍是各說各話,各寫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