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
上了一点年纪的温州人,对这句童谣都耳熟能详。
又到阳春三月纸鸢翻飞的时节。往年这个时节,温州风筝世家刘力坚一家是忙碌而充实的。但今年,悲伤笼罩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因为就在3月13日,刘力坚的父亲、刘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刘瑞锦与世长辞了。
刘瑞锦的一生都在与风筝打交道,儿子刘力坚如今也继承了他的衣钵。
为了纪念刘瑞锦,一家人将在清明节里搞一系列放风筝的活动。
每一代都必须做一只“福”字风筝
刘力坚是刘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作为一个文具厂的老板,他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做风筝、放风筝上。
刘力坚今年42岁,据他介绍,刘氏风筝已经有80多年历史,其创始人名叫刘益卿。清末民初,当时的刘益卿还在一家拷绸店当学徒。
为生活所迫,春秋时节,刘益卿常制扎一些风筝赚些铜钿补贴家用。刘益卿心灵手巧,曾以竹篾扎制龙头风筝,享誉乡里,被人称为“风筝王”。1938年,在全市风筝大赛上,刘益卿首创镂空汉字风筝,那是一个“福”字,它外形独特,制扎精巧,虽貌似不对称却飞得很平稳,赢得了评委及观众的一片赞叹。
从此,汉字风筝被誉为风筝中的精品,刘氏风筝享誉一方。
受到刘益卿的影响,刘氏子孙都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热衷于风筝制作。有意思的是,刘氏家族有这样一个传统,每代人都要独立构思、设计制作一个“福”字风筝留给后人。
刘力坚告诉记者,这不但是对家庭的一种祝福,也是几代人心血与智慧的一种传承象征。不过,虽是同样的“福”字,形态却都不一样,制作工艺都要比前代更为精美。
如今,刘力坚的家中保存着三个“福”字风筝,分别是由其曾祖父刘益卿、祖父刘永生、父亲刘瑞锦和叔叔刘燕进制作。其中,父亲刘瑞锦和叔叔刘燕进所制“福”字风筝曾经在1999年的国际风筝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做一只风筝,动员一家10多人
刘力坚家是一个临街的2层楼房,房间不多,但刘力坚却挤出了2个房间作为风筝制作室。
“很多人空闲时喜欢打麻将、扑克什么的,我家一有空就做风筝,既打发了时间,又解了瘾头。”刘力坚告诉记者,家族会做风筝的有10多个人,老小凑在一起做风筝是最热闹的时候。
刘力坚家还是温州市风筝协会的“办公场地”。上世纪80年代,刘瑞锦发起组建了温州市风筝协会,之后每逢赛事,刘家人就召集会员来家商量对策。
“今年5月初,省里有个风筝比赛,我们正商量着做10多个风筝去参赛呢。”
100多米长风筝只有三四斤重
“做风筝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去年做的这个长龙风筝,我们三四个人做了好几个月。”刘力坚说,“做风筝的学问,既要好看,又要放得高,缺一不可。吃风、左右平衡、材料轻,是做风筝的三大要素。”
取材上,支架得用放了一年以上的毛竹,弹性好,轻巧。为了找到一棵合适的竹子,刘力坚经常在泰顺翻山越岭。
刘力坚去年做的一个长龙风筝,长100多米,却只有三四斤重。
说起放风筝的技巧,刘力坚如数家珍,“水平线不同,风力不同,越高一般风力越大。因此放风筝时,线要拉得长,人站远,放飞的人往后拉,借跑动的力量把风筝直接拉上高空。放上天后,如果风小就收线……”
父亲病床上做了最后一只风筝
去年,父亲刘瑞锦患胃癌住院,还不忘制作风筝的事。每次兄弟来看望他,他都会滔滔不绝地说些做风筝的设想。病中,刘瑞锦制作了一个五福娃风筝,这也是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个风筝。
提及父亲,刘力坚黯然神伤。刘力坚告诉记者:“年初,父亲在病中还召集过全家人讨论参加全国风筝赛的事。他构思做一个‘老虎串’,哪知道这个风筝才制作了一半,他就……”
刘瑞锦还有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他打算做一个创家族历史纪录的“千米长串”来迎接明年的北京奥运会,可惜,这个风筝还处于构思阶段,未来得及实施。全家人都觉得非常遗憾。
转眼,清明节就要到了。为了纪念父亲,一家人打算搞一系列放风筝活动来缅怀父亲,就像父亲生前所说的:“‘福’字应该是大家的,应该与大众同赏同乐。”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刘力坚向记者强调:“父亲没完成之遗愿,我一定会帮他完成的。”
另外,他自己也将着手构思第四代“福”字镂空风筝。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通讯员 陈剑 时报驻温州记者 甘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