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语言文字通世界,中西结合架桥梁——驳“汉字危机论”之六

[日期:2013-09-08] 来源:原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语言文字通世界,中西结合架桥梁

——汉字危机论之六

原文:做好、实施上述四个举措,窃以为,没什么技术困难,只难在观念的转变,利益者的纠缠不清。


  当代,是汉字文化危机重重的历史。西方物质文明和文化的强势,使汉字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明生态处境十分被动,曾被视为落后的根源。民国至今,汉字、中医、传统教育等,几度面临行政取缔禁止的危机。外国的月亮圆,洋和尚的经灵,乃至医药界的神父管和尚,拼音取代汉字,不行就包办汉字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部分人的思维定式。在这些存在和思维定势的压抑下,汉字文化一直活得不顺畅。

  批:作者说“汉字文化危机重重,西方文化文明强势”,其实并非如此。我国历代推崇的文字,主要是汉字,排外还来不及呢,岂容外文强势?问题是西方的东西刚刚进入中国,就有了“春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由于传统封建势力横加阻挠,万难推广得开。难得的是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催开万树鲜花,这才有了“汉字拉丁化”一说。直到今天,汉字“两化”刚有一点眉目,就被当成“汉字危机”的替罪羊,大有任人宰割之势。

  驳:对于我们来说,汉语汉字属于传统文化,汉语拼音却是新生事物,将传统文化与新生事物对立起来,造成非此即彼的隔阂,是观念问题?还是利益问题?我看都不地道。说什么外国的月亮圆,洋和尚的经灵,乃至医药界的神父管和尚,拼音取代汉字,不行就包办汉字等,岂是客观事实,纯系瞪眼胡说!难道汉字文化如此弱不禁风?而且是部分人的思维定式,在这些存在和思维定势的压抑下,汉字文化一直活得不顺畅?你的汉字文化如果能被汉语拼音打得落花流水,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所幸汉字文化与汉语拼音,并非是作者想像的那种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说能由汉语拼音带来什么汉字危机,不过是神魂颠倒的胡说而已!

  原文:如今,随着经济崛起,国力壮大,汉字文化正引起世界的注意,被世界所接受。最实用的中医已率先走出国门。据说俄罗斯和英国,是富人看中医,穷人看西医。一些欧美有良知的医生、科学家也发起拒绝抗生素治疗,推广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自然疗法的运动。国家、政府、有关媒体也在正在积极酝酿改变神父管和尚的不合理状况,还中医自然健康发展的空间。传统的忠孝教育也越来越受社会的肯定和推崇。欧美街头也开始出现汉字书写练摊。书法艺术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欧美人家的装饰。只有汉字还在和拼音纠缠不清,举步维艰,以至爆发危机。

  批驳:作者说,“随着经济崛起,国力壮大,汉字文化正引起世界的注意,被世界所接受”。按照作者的“思维定势”,那一定是中国的月亮开始比外国的圆了?人家看重汉语文化,出现争先恐后学汉语的现象,有什么不好吗?说明中西文化是可以互相交融的,不仅可以到中国来互相交融,而且可以到外国去互相交融。不知道我们的汉语、汉字是不是配上汉语拼音打出去的?我看十之八九有可能。海外教师与学子,不会傻到有现成的识字工具不用,来寻找什么“汉字十七形画傻瓜式输入软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只有汉字还在和拼音纠缠不清,举步维艰,以至爆发危机”。但愿此软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举超过汉语拼音,那汉字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作者读者皆大欢喜了!

  原文:不彻底分清汉字和拼音的主次关系,理清汉字的根基和枝叶,还原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原貌,汉字很难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其质在形象涵义,音在其次。所以,东南西北方言乃至邻国,对同一个形象形态的说法称呼不同,但所指、理解是一样的。没有语言的隔阂。既然,汉字能在上千种方言和语言不通的邻国通行,为什么不实现象形涵义的系统化常识化,让不同语言的族群更易理解接受,从而走向世界,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呢?如果过分纠缠发音,汉字的这个优势就难免受制。所以,也必须像中医废除神父管和尚那样,废除过分纠结于拼音的思维定式,还汉字轻松自然壮大的空间。

  批驳:众所周知,汉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三表”文字,在一个方框里,既能表形,又能表音,还能表义,而且是统一“三表”,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却在我神州出现,不啻是中华民族一大发明创造,在浩瀚宇宙,混沌世界中脱颖而出。
  
    作者说,“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其质在形象涵义,音在其次”。这就有点勉强了。
  
    笔者认为,汉字有两大表示对象,一是客观物质世界,这样就出现了“形”。之所以称之为“形”而不是“物”,就因为它是“象形”,形似而已,因此“形”并不是汉字的实质,而是它的表象,就如人穿的衣服一样,汉字的衣服就是“形”。因此单纯从“形”来看是无以确切地表示汉字的内在涵义的。

  汉字的第二特征是“音”,汉字的“音”是用来表示汉语的,因此汉语是汉字表示的第二对象。之所以将汉语排在第二,就因为汉语也是人的主观意念形成的东西,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当汉字的“形”与汉语的“音”结合起来时,就出现了两相结合的“义”。其实汉语和汉字,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形、音、义”之间的互相转换。因此语言和文字,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文字可以译成语言,语言可以译成文字,共同形成民族文化基础。

  而作者对汉字的“形”情有独钟,对汉字的“音”却尚在其次,只缘对汉语拼音忌嫌有嘉。这又何必呢?

  作者说,“东南西北方言乃至邻国,对同一个形象形态的说法称呼不同,但所指、理解是一样的。没有语言的隔阂”。这也有点勉强。一个字形就能打开东南西北方言乃至邻国的“语言隔阂”,可见其神乎其神。这与另外一个作者的所谓“完全匹配的客观规律”起了冲突,汝却还只顾“鼓掌”响应。

  作者说,“既然,汉字能在上千种方言和语言不通的邻国通行,为什么不实现象形涵义的系统化常识化,让不同语言的族群更易理解接受,从而走向世界,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呢?”这要问另一位作者了,因为他的“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决定,两股道上跑的车,是绝对走不到一起的!何况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道!

  其实,笔者很同意作者的这个理想和信念,只要找到原因,是不难走向世界的。笔者的诗句“语言文字通世界,中西结合架桥梁”就是这个意思。该诗不仅表达了“通世界”的理想和目标,而且找到了“通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是“中西结合”。说明只有一厢情愿,是通不了世界的。

  作者说,“如果过分纠缠发音,汉字的这个优势就难免受制。所以,也必须像中医废除神父管和尚那样,废除过分纠结于拼音的思维定式,还汉字轻松自然壮大的空间”。可见作者想“通世界”的方法正好与笔者相反,仅仅发音相通他就接受不了,何况“形、音、义”相结合呢?

  原文:中国应敞开胸怀接受世界,但更应让世界理解、接受中国。这才是中国人的真本事。

  批驳:作者的抱负可谓宏大,但连世界上的几个拉丁字母都接受不了,还怎么“让世界理解、接受中国”呢?该不是叶公好龙?或者叶公好洋?

      
(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让象形文字与象声文字相辅相成,举案齐眉——驳“汉字危机论”之五

下一篇:侪辈肩负之历史使命必为时代庄严赋予之重任!——评对《汉字文化引领人类走向共同的未来!》
相关文章       中国新拼  科学论战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