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字从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300多年。在这3300多年中,汉字形体的演变有繁化和简化两种趋势,但是总趋势是简化。下面我们从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这个总趋势。
字体指汉字的书写风格。至古至今,汉字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这些字体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就是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这两大阶段的转换关键是“隶变”。“隶变”指的是由均匀圆转的小篆转换为方折和横直的隶书。晋代人卫恒着《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本来是小篆的俗体,形成于战国的晚期,通行在民间。到了秦代,因为官狱事繁,篆字难成,就不得不釆用容易书写的隶书。隶书虽然破坏了一部分小篆的结构,降低了汉字的象形程度,但是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所以到了汉代终于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字体。
字形指汉字的结构。楷书出现在汉魏之间,进入南北朝之后成为汉字的主要字体。汉字进入楷书阶段之后,至今已有1500多年。其间字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演变的重点转向字形,字形在继续简化。史籍记载,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而考古发掘表明,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植物纤维纸。纸张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隋唐以来,一种与传统文言文不同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古代白话文在民间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古代白话文的用字和传统文言文不同,文言文沿用传统的正体字,而新兴的白话文大量使用方便快捷的俗体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在清末随着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的萌发,要求普及教育、开通民智成为一时的风尚。1909年教育家陆费逵着文提出“普通教育当釆用俗体字”的主张,迅速得到各方面的响应。1935年8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内容324个简体字,准备推行,可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中途夭折,未能成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决定对汉字进行简化。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内含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推广,简化字逐渐被广大民众接受。据2004年公布的国家语言文字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平时主要用简化字的占被调查人口的95.25%。这个数字表明字形简化取得成功,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今后汉字朝哪个方向发展?是继续沿着简化的方向前进呢,还是要恢复繁体字呢?毫无疑问的是要继续沿着简化的方向前进。在信息网络时代,随着磁介质的大量使用,汉字已经开始了无纸化时代。在这个时代,汉字不但要能方便地输入电脑,而且屏幕显示要有较高的清晰度,以便于阅读。在这方面,繁体字当然比不上简化字。再从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来说,简化字规范、易学、便用,受到海外学习汉语文的人士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