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STV的记者和一群MBA、MPA研究生朋友,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本来想去.COM当CEO,但觉得IT业风险大,转而想去Nike公司。读MPA的李先生却认为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将大有改变。随后大家相约关掉BP机,也不上Internet的QQ和BBS聊天,而是去了KTV唱卡拉OK……”这是一位大学教授批评媒体中英文夹杂使用过多、过滥现象时引用的一篇报道。他批评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一位专家从地摊上随机抽出一份报纸,发现其中一篇文章中类似用法多达30处;一些内销商品广告、商标、说明书英文标记的字体字号醒目程度大大超过中文标记;明明是草莓饮料,非得取个洋名“士多啤梨”(Stawberry),明明是薄脆饼干,偏要叫“克力架”(Cracker);正规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字词的例子随处可见;不少进口产品,甚至是国产品竟然没有中文说明;电脑软件没有汉字版,中文网页中英文混杂;有的中小学校和学生中出现单纯注意外语学习,忽视中文基础的倾向;街头上“蒙妮娜”、“马可波罗”等类似外国名字的酒店餐馆随处可见,前几年有的饭店甚至用有殖民色彩的一类名字,如“福摩莎”。这些现象正引起人们对我们的母语使用的关注和忧虑。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历史演进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从甲骨文、金文演进而来的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不断凝聚、文明不断升华的过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格律讲究,词汇丰富,语感错落有致,语调起伏跌宕,或壮丽豪迈气势磅礴,或清丽婉约一咏三叹。真草隶篆行,异彩纷呈。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也正因为如此,汉语言文字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的标志,其维系同根情感的使用是无可替代的。滥用外来语和不规范字母词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在潜意识中损害人们的民族感情。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描述了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强令当地学校只许教德语。那位法语老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箴言至今如雷在耳。全世界有约6000种语言和方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母语的纯洁性。英、德、俄、法、意、加、澳等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巴黎和柏林的街头就几乎没有英文标牌,德国的高速公路路标全部使用德文,日本的路标也看不见英文单词,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签署命令维护俄语的纯洁性。加拿大魁北克省作为北美唯一使用法语的地区,政府制订了极为严厉的法律和详细的政策保护法语的使用。
维护语言文字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由于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少数国家的人民已不能自如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其母体文化正渐渐失去生存的根基,他国之痛如前车之鉴,当使我们警醒。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正风起云涌,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必须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丢掉自我,必须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与“西文”接轨,更不能在“接轨”中偏离自己的轨道,尤其要警惕殖民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倾向,抵御霸权和强势语言文字对中国语言文字主权的侵蚀。
对待外来语和外来词汇,也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汉语言文字历史上借用过一些其他民族的语言,丰富和充实了汉语词汇。如“激光”、“坦克”、“干部”等外来语,加以汉化后效果不错;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简洁、明了、上口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还有如“托福”等符合汉语文化色彩的音译词已被人们采纳。但是,兼收并蓄只能在继承上创新、在保持上吸收,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可喜的是,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用汉语发布新闻,这体现了对母语的尊重,也体现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单位,都应该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形成人人尊重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氛围。我们的大众传媒、出版机构等文化单位更应该肩负起这一义不容辞的文化重任,做自觉维护母语尊严、保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对近百年来反殖民主义的战士,不愧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不愧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