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通讯第65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言文字工作----苏培成

[日期:2011-03-31] 来源:彭泽润  作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处编 [字体: ]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言文字工作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结束语)

苏培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言文字工作,是做好21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关键。

一、语文改革与语文规范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语言文字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具有发展与稳定两重属性:第一,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二,它的发展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重视继承性和稳定性。在这两重属性中,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为了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要适时推进语文改革;为了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要注意进行语文规范。语文改革与语文规范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稳定这两重属性不改变,语言文字工作里面的语文改革与语文规范这两项重要任务也不会改变。不能只讲语文改革,不要语文规范;相反,也不能只讲语文规范,不要语文改革。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语言文字工作就会遇到挫折,就会影响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语文改革与语文规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不是说可以等量齐观,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般地说,语文改革是工作的重点,但是在特定的时期,语文规范也可以成为工作的重点。例如,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和“文革”刚结束不久,这两个时期都是在社会遭到破坏之后,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个时候加强语文规范是必要的。可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语文生活十分活跃,语文改革的新高潮正在酝酿之中,语文改革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语文工作的重点。适时地调整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的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科学地阐释语文改革在语文发展里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要发展,语言文字生活也要发展。为了促进语言文字生活的发展,就要推动语文改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从清末的落后语文生活,改变为今天的大体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语文生活,主要靠的是语文改革。没有语文改革,语言文字生活就会停滞不前,就无法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就无法适应今天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也就谈不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胡愈之说:“在西方,冲破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首先是从文字改革开始的。这就是打破教会僧院所垄断的旧文字,创造和群众口头语相结合的民族新文字。这才产生了启蒙运动,产生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在中国,不可能有例外。中国的资产阶级从清朝末年起,就想搞文字改革,但是真正获得成功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改文言文为白话文。”(《语文现代化》丛刊第一辑第9页,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周有光说:“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指出了语文发展跟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历史发展的观点,是愈老许多创造性的重要见解之一,值得历史学者和语文工作者加以研究。”(周有光、张允和《多情人不老》第34页,江西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近百年的中国语文改革有过两次高潮,就是五四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这两次高潮改变了中国语文生活的面貌,推动了中国语文向着现代化方向前进。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一部好的法律,它明确地规定了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法定地位,把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到依法管理的层面。我们在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时候,应该懂得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这三样东西都是语文改革的产物,没有语文改革就没有这三样东西。

任何一种新语文的建设,都是复杂而艰巨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我们的语文问题比西方国家复杂得多。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进行语文改革,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新中国的语文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的实力有‘惩前毖后’的价值,必须牢记心头。1949年以来,最大的失败有两件事,一件是1986年放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二简’),另一件是1982年放弃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拉丁化新文字(‘新维文’)。这两大失败的原因是,不了解语文发展中的‘阻力规律’。”“两次失败使我们知道了如下的‘阻力规律’:1.改革的步子要适当,不宜太大、太快;如果‘以旧换新’有困难,就应当‘新旧’并行,避免‘新旧脱节’;长期‘新旧并行’以后,就能自然地‘以新换旧’。2.改革要考虑‘时代思潮’,‘人心思变’的时候可以改革,‘人心思定’的时候不宜改革。冒进的改革,结果是延缓改革。”(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第16页至第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今天在我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把语文改革工作做得更好。

三、正确推动语文规范化

建立并且推行统一的、明确的语文规范就是语文规范化。语文规范化是保证语文这个交际工具能够顺畅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语言的规范,同样一种家具,张三叫桌子,李四叫椅子,张三和李四就无法交谈。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群众很容易接受。语文的规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连最基本的语文规范都没有,语文交际就无法进行。为了维护社会语文交际的顺利进行,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动语文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语文规范也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面性,也有消极的一方面。首先,语文规范不是语文工作的全部,不能涵盖语文工作的一切方面。例如,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这对国家爱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现信息化属于语文改革,不属于语文规范。再如,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语文工作开始走上了法治轨道,把语文管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也属于语文改革,不属于语文规范。不恰当地夸大语文规范的作用,用语文规范取代了语文改革,这是强语文规范所难。其次,语文规范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个“度”,超过了应有的“度”,把规范强调得过了头,就会事与愿违。哲学家告诉我们:“趋极是十五的一种属性。任何事物如听任其发展,都有极端化的趋势。走到极端之后,如果继续下去,物极必反,就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第12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1995年12月25日,国家语委召开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会议宣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也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新阶段。”这是对1986年中央批准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的任意改动。“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不见了,只剩下了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次会议是为了纪念40年前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而召开的,可是在纪念会上却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而且对语文改革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推动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1986年以来,语文规范受到极大的重视,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积累不少经验。我们要坚持语文规范工作,但是今后的工作思路应该做出调整。从根本上说,提高国民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应用的规范水平,靠的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没有弄好,国民的语文素养差,应用能力不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语文是基础教育里的基础,它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母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却变成了只谈规范、不谈改革。面对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为了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汉语要成为规范、丰富、发展的语言,汉字要成为规范、易学、便用的文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语文规范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把语文改革提上日程,加倍努力。规范不能使汉语变得丰富和发展,掌握不好尺度还会阻碍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不能解决汉字的易学、便用问题。古代的汉字是规范的,但是难学难用,要使汉字易学和便用必须适时推进汉字改革。汉字改革不是废除汉字,而是为了实现汉字长期使用以至永远使用的必由之路。

四、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的危害

1)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不符合近百年来语文发展的事实。自清末到现在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语文生活发生了大变化。根据周有光先生的研究,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语言的共同化。在清末,虽然有了民族共同语——官话,但是没有严格的标准,而且使用的范围极其狭窄,只限于部分商人和官吏,民众使用的主要是方言。到了现在,普通话的推行取得重大进展,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占被调查人口的53.6%。第二,文体的口语化。在清末,汉语书面语里占主导地位的是文言文,言文分离,白话文只同行在下层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经过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的改革,现代白话文已经成为汉语书面语的支配形式,实现了言文一致。第三,文字的简易化。古老的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难学难用。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和整理,使汉字繁难的程度有所降低,汉字的难学难用问题得到缓解。第四,表音的字母化。在清末,为汉字注音要靠直音和反切,一般民众很难使用。新中国建立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以上四个方面都是语文改革的成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普通话、规范汉字和人《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语文改革,就无法解释上述四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抹杀了几代语文改革家的业绩。

2)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不符合当前语文工作的实际。为了支持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中文信息处理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计。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以前用手工方式或机械方式进行处理,现在改用电脑处理。这种变化就是语文改革,不是语文规范所能涵盖得了的。信息的传输以前靠打电话、发电报,这是机械化时代的传输方式,现在靠电脑、靠网络。这种变化是语文改革,不能说成是语文规范。又如,现在世界的发展在走向世界化,要想让汉语汉字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给汉语汉字插上了翅膀,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与推行属于语文改革,不属于语文规范。

3)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无法推动汉语汉字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语言文字工作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存在,那就是“汉语要成为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语言,汉字要成为规范、易学便用的文字。这个目标怎么才能实现呢?单靠语文规范是不够的,规范并不能促使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也不能促使汉字变得易学和便用。规范是静态的,是维持现状,而改革是动态的,是促使语文发展。国家要现代化,要信息化,语文也要现代化,也要信息化。单纯的语文规范,无法促进语文的现代化合信息化。中国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语文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只讲语文规范,不讲语文改革,我们的语文无法走向世界。

近几年,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语言文字工作概而言之包括两个方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推行。”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从理论上说,这就是只承认语言文字稳定的一面,不承认它有发展变化的一面。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离开了社会无所谓语言和文字。正因为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文工作就必须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引导语言文字向着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从实践来说,这种认识导致了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它使得管理人员只集中注意于语文规范,总感觉语文规范标准还不够,要加紧研制,总感觉语文规范的网还不够严密,要加大执法检查。这种认识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完全吻合。持这种看法的人着重在“管”,在限制。其结果是规范越来越多,对民众使用语言文字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现实的需要靠语文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缺少预见,有时陷于被动。改革汉字的输入法,发展机器翻译,适当减少汉字的数量等都是重要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如果缺少语文改革的支撑,就会失去主动,开展起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

五、不要诋毁语文改革

1951年新中国建立不久,毛泽东主席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由于毛泽东所处的重要地位,他的话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在“文革”结束前的20多年里,不断宣传他的这条指示。朱德熙说:“汉字改革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但不忙于实行。现在设也说不出怎么样就一定对,怎么样就一定错。我想应该多做些实验,有了事实才好说话。”(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汉字问题讨论会论文集》第15页,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周有光说:“过去一再宣传毛泽东的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文化大革命’以后,没有人再谈了。其实,谈不谈都是一样,因为它是一句空话。”(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第21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986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对语文政策做了调整,关于汉字的前途,会议没有重申毛泽东的这条指示,而是说:“汉字的前途到底如何,我国能不能实行汉语拼音文字,什么时候实现,怎样实现,那时将来的事情,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现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并且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但是仍然不宜匆忙作出结论。”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妥当的,这是语文思想的一个大解放,语文生活的大进步。关于汉语拼音化的问题,应该说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有兴趣愿意研究的人尽可以放手去研究。

可是有的人却抓住毛泽东的这句话做文章,把毛的意见归结为极左,并且有否定毛泽东的话进而全面否定新中国的语文改革,强加给语文改革许多坏名声。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汉字文化》杂志。该刊物在1993年第1期发表编辑部文章,题目是《语言文字工作应主要防“左”》。它攻击汉语拼音,攻击简化字,说什么“语言文字工作中‘左’的思想根深蒂固”。《汉字文化》散布的错误思想,在部分人的头脑里得到共鸣。诋毁语文改革,取消语文改革,给语文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现实生活中,语文改革是取消不了的,于是就随意扩大语文规范的内涵,把所有的语文改革都归到语文规范的名义下。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语文规范的名义下进行的语文改革,很难展开充分的说理,无法深入动员群众,使语文改革处在若明若暗的境地,陷于被动。

在思想文化领域,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又是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语文生活处在十分活跃的时期,大量的新现象涌现出来。语文工作面临着大好形势,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大好的发展机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第2页:世纪老人周有光获封“中华文化人物”,周老出版新书《拾贝集》、《文化学丛谈》
第3页:新春祝词----马庆株
第4页:商务印书馆出版苏培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同时出版苏培成编著的《台湾与大陆常用汉字对照字典》
第5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言文字工作----苏培成
第6页:2011-01-12常务理事与秘书处联席会纪要
第7页:二百五•十三点•三八(外一则)----谭汝为
第8页:台湾人把“和”读作hàn
第9页:【香港拼音优化教学促进会声明】
第10页:【告示】本学会秘书处办公新地址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通讯第64期-2010年12月

下一篇:第66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相关文章       周有光  拼音  苏培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马庆株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