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莹:语言学 概论 课程 教学
原题:论中语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
原载:《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 年第4 期
【周莹】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颁布后,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样相应地会对高校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模式下学生群体的需求。从我们对在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语言学概论课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特别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群体的特点来重新审视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建设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群体的特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增加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此种目标培养下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独特的个性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规定高中段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上要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组织协调上更具团队合作精神
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引下,各中小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合作战胜困难的能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具有以往学生所没有的强烈的时代特性与独特的个性,他们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有对知识独特敏锐的视角。他们必不能接受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必不愿被动地完全接受现有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生群体更注重团队的力量,那种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这类学生群体中已被淡化,他们更明白团队在成功途中的力量。
二、语言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的实际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定位是很明确的,规定该课程是必开课。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都是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的。近些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被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随之学生产生重实用轻理论的肤浅观念,实用性强的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语言学概论课程因其理论性极强的特点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厌学厌教的情绪普遍存在。
(二)课程的定性上未能较好地突显其学科性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知识结构与相关的语言类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比较高校通行的几部语言类学科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与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在语言本体结构知识体系中重复度较大,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教学效果下降;二是在教材语料的选取上,就目前高校通行的教材来看, 很多语料都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主,少量涉及现代汉语方言与其他国家语种。
(三)课程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单一
因本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可使教学内容有条理、有系统,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实践操作中发现,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沉闷,教学的实际效果不高。
(四)课程评价上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该门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性、专业性、逻辑性、系统性,因而教学评价就更为突出地体现为学生卷面成绩上,体现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上。然而据我们调查, 85%的学生在考试后一个月对知识体系完全呈现模糊状态。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体制下学生群体的需求,因此,对本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革的思路
(一)从现代科学发展需求的角度对本学科进行重新定位语言学日益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信息技术都需要语言学的知识。人才培养应该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厚度。因而我们要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关注本门学科的实际定位问题:在教师方面要加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队伍的建设,保证其学科队伍的专业素质;在学生方面要从思想上让其认识到“应用型”人才不能等同于技术型人才,要特别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突显本课程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此种性质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必须得以突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语言学概论课程与其他相关语言类学科教学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叠问题。因此我们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1.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协调,对各门课程进行
宏观地定位定性,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合并语言学概论课程与其他相关语言类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合部分,比如,我们将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中的义素理论、语义场理论、层次分析法、语法和语法单位等重合;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语言问题进行分角度剖析。这样突显了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语料选取理论上讲应该兼顾古今中外的语
言才能全面充分地突显普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然而我们现有的各项条件所限,在实际操作上我们提倡尽可能多地运用方言语料,作为语言发展活化石的方言在共时的平面具有历时的痕迹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发展演变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对自己本地方言的语感程度要比其他语言强。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对新课程下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创造能力的学生群体,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会压制他们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抵触该学科,导致教学实际效果的降低。因而教学模式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采用“CA 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 I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的缺点,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2.采用实践教学法
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综合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实施实践教学法,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语言的实践调查与研究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下表是笔者在讲授完语言的性质部分内容时,给学生布置的研究课题:语言禁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同学们在阅读上述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家乡风俗的实际,调查研究语言禁忌产生的各项原因。 笔者首先将班上的学生按各自所属的方言区划分为若干个研究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提供相应的研究方向并在阅读材料与操作方法上加以指导,但在最后呈现形式上不作统一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兴趣安排了小型学术研讨会、小论文与学术札记等不同的形式。实践证明,该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合作精神,发挥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仅对课堂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对相关知识也获得了拓展与延伸。(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就语言学概论课程本身而言首要的是理解与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因而传统的闭卷测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然而完全采用此种方法会严重禁锢学生的能力发展,将学生引入机械记忆的误区。因此我们要确立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同时建立自信,从根本上促进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能参照该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改善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让教学实现良性循环。笔者建议采用以下的课程评价方式: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各占成绩的50%。基础知识方面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为主。实践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分析语言问题,解释语言现象并能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具体由课堂互动表现、语言应用调查、学术小论文等方面构成。
参考文献
[ 1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3)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3)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袁晓波,对伍编.《普通语言学概要》的教学建议[ J ]. 语文建设, 199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