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丽丽:语言学 概论 课程 教学
原题:“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原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年第7 期刊
【刘丽丽】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门语言方面理论性质的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了解现代语言学流派和动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课程虽然地位重要,但作为一门理论课,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作为一门语言课,与文学类课程相比,“语言学概论”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强;作为一门理论课,“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具体的语言事实少,抽象的概念、术语和原理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纲要》(徐通锵叶蜚声著)为例,文中概念繁多,如“语流音变”、“语法范畴”、“社会方言”、“亲属语言”、“语言的融合”、“洋泾浜”等。对学生来说,这些理论是全新的,与他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有很大距离,理解起来颇感吃力。对概念理解的不透彻,使他们很难与老师互动,也直接影响他们下一步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畏难甚至厌学的心理。
2.课程使用的语料单一
当今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多数理论都建立在印欧语语言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语言学概论”课程语料的选取多局限于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脱离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单一的语料与处于特定方言区的中文系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中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学无所用。
3.教材内容偏旧
当今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普遍采用的是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为基础的理论框架,内容上也多来自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很少涉及后起的其他语言学流派。毋庸赘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是语言学发展中的一个流派,它的理论框架并不具有金科玉律的价值。同时,由于没有及时吸收现代最新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概论”教科书中也缺乏语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对一些跟语言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即西方后起的诸如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诸多流派发展的介绍很不充分,对中国的语言研究情况就更没有提及。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很好的考察出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于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充分,很多学生考试时靠背条条框框过关,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语言分析方法与具体的实际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其语言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尝试
1.实行框架式教学
虽然“语言学概论”理论性强、课程教学内容很多,但是系统性很强,在教学中如能按照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教材内容,明确重难点,实行框架式教学,就能把所教内容化难为易。以《语言学纲要》为例,教材共9章:导言、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词义、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根据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可以按照3 个框架进行教学:一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词义;三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学的相关常识、文字和书面语等内容可以穿插进行。这样,相应的章节、各章节的知识点也就归拢到各个框架里面进行。有了整体观,语言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更具有系统性,就相对容易把握。
2.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应该广泛介绍各种语言学流派,如西方后起的诸如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应该介绍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如现代汉语方言和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等。同时,对语言学发展中各种理论的长处和不足要辩证的看待,这样才能凸显出语言学的发展和对以往的超越,而不应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家独尊,只吸收其一家之言,而对其缺乏辩证的分析。另一方面,语言理论是对各种语言现象研究的结果,中国的语言学固然是在外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盲目迷信外国人,外国的理论也并非绝对真理。总之,对所引进的外国理论,要尽可能地进行疏理选择,做到真正为我所用,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
3.课程语料的多样化
首先,要结合现代汉语各方言进行教学。“语言学概论”使用的语料多局限于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忽视了方言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说,方言是汉语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汉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分布形态。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其方言为例说明问题,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讲授“音位”相关理论时,我们联系南方方言中“n、l”不分的情况,联系东北官话中部分地区“zh chsh、z c s”不分的情况进行教学;在讲授“语流音变”相关内容时,我们联系山东某地方言“农民[nuŋ35min35]”往往读作农民“[num35min35]”的情况进行教学。在讲授“地域方言”时,我们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方言词汇进行搜集和整理,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方言特色。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话,学生对汉语丰富多彩的各地方言更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好得多。其次,要结合新词语进行教学。在信息高度发达、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们都掌握很多的新词语或网络词语,教学中如能恰当的加以利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词汇”一章时,我们让学生搜集本年度的新词语,并对其中感兴趣的词进行词义和语用上的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本年度新词新语的“发布会”。“发布会”上,学生踊跃提问,积极作答,气氛热烈。寓教于乐,无形中就完成了本章节的教学任务。
4.利用相关视频、课件
以往简单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中的需要,课堂上,丰富的视频和课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授“语流音变”时,我们在网上找到了一段汇源老总朱新礼针对可口可乐收购消息的发言。朱新礼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人,说话带有山东方言特色。播放视频后,我们让学生分析朱新礼发言中的“语流音变”,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趣大增。大学生多处于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在讲授“洋泾浜”和混合语时,觉得这些概念很难理解。我们把从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的语言片段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片段,进行理论的学习。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又能够让“古板”的理论也变得面目可亲起来。
5.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能力,需要加大实践课比例,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外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每学期末,我们都安排学生开展“查找不规范用字”的活动,学生们对校园内、市里各街道的广告、牌匾用字进行详细的记录,回校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并对其中的错别字进行汇总、分析。最后,以小组形式提交论文。这样,学生们一方面对汉语中的易错字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其规范用字的自觉性。我们的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其本学期成绩的一部分。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尝试的成效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语料的多样化和相关视频、课件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显著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热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能力和语言能力
框架式教学的实行和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一方面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客观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学生们普遍反映“语言学概论”课程不再那么难了;另一方面,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教学尤其是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我们去尝试,去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值得我们进行反复的尝试和大力的推广。当“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变得“可亲”、“可近”,而不再只是课堂上、考试前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时,我们的教学才离成功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俆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框架的变革[J].汉字文化,2004,(8).[3]李中成.“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应该改革[N].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