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骥先生宣读论文
人类有了文字就大踏步地快速地前进了,发展了。中国发现了形声字,因而形成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西方形成了拼音字,很快地完成了工业化、后工业化。证明文字有使人类进步、发展的功能,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工具。
一个小小的竹简上、纸帛上的一些道道,何以有如此的神奇力量?那就是;它可以记载、传播,因而可以保存、继承、传授、学习、排列、对比,因而它有搜集、整理、研究,把世上所有的,不分地域的,不分时间的,所有人类的智慧都能集中起来,记录下来,使后人可以在很短期间据有了前人智慧的综合,使后人很快地有了巨大的智慧,从而使人类的智慧越来越高。古人无法想像的智慧,今人通过学习,马上就据有了。因而过去的智慧是个人的,一时的,偶尔的,分散的,低微的,而今人的智慧则是普遍的、人人的、永不消失的、高大的;因而可以解决任何难题,增进人类福祉,开发未来。只要你识了字,读了书,就可以完成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文字可以使人类前进、发展的功能所在。没有文字,人类的前进是缓慢的,上亿年的,有了文字只几千年,人类的进步就大踏步的前进了。
当今人类已处于危殆时期,地球变暖、环境恶化、物种灭绝、人满为患,小小的地球已不堪重负了,人口上世纪50年代不到20亿,目前已65亿有余,到本世纪末将达多少?如何救治?办法只有一条,增进智慧,智慧来源于文字。文字已是人类存亡兴衰的重要所在。
文字是有优劣的,救人类当然要选用优秀文字了。我们认为汉字是优秀的,因为它准确、灵活、简捷、快速。但它目前失灵了,按现代汉语它也不合格,必须加以改进,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为什么说汉字是优秀的
汉语是单音的,所以汉字必须是形声的,没有形声字的形(意符),同音字就无法区别。可以看出汉字一产生就必是以意为主的文字,所以人们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形声的作用下,使以词为单位的古汉语,经过几千年的锻冶陶炼它变成了以词素为单位的现世的唯一的以词素为单位的词素语,词素语下的词素字有如下优点:
1、以简御繁,以少胜多-词素是词的元素,正如化学元素一样,它数量少,但可以化合成无数的化合物。此其一;同时它没有任何化合不成的化合物。词素字的词素,它是少量的,汉字的常用字只有2500,加上次常用字也只有3500字(其中还存有不少的非词素字,如“方兴未艾”的艾,一般是古代文言字),但它们是词素,是语言(字)的元素。它可以合成无数的语词,同时也没有任何组不成的语词,它数量虽少,作用却大。现世其它种语言,如目前最先进的拼音字是词单位语,它每有一事,必置一词,数量虽多,却不足用,再有新意,必再增新词,它们语词虽多,如英语,目前已近百万词了,但却不足用,这是词素字的第一个优点。
2、词素汉字确切性高-古汉语的词单位语,如犙,三岁牛,牭,四岁牛,娏,白黑杂毛牛。能否理解为三头牛,四头牛,细腰长尾牛?或其它?确切性就差了。而词素语的三,四,岁、牛,细、腰、长、尾、则是肯定确切的,绝无它意。词单位的词一般是个完整意义的,内容是较复杂的,因而确切性低。西语的词单位的词,同样是个完整意义的词内容多是复杂的,为了节约词数,近似的词就用一个字了,因而一词多义的字就多了。因而难于准确。
3、易识性强-汉字是方块的,虽声形兼备,却把二者组织在一起,一目之下,可窥全豹;另外它是图象的,如日画个日,月画个月,它也是直观的,不需思索就认识了。外语一般是衍声的,只有声音,声音本身并不代表意义,只有把声音转达给大脑,经大脑的审查,翻译,才辩出它的意义,它是间接的,是要经过思考才知其意的,如果不是常用的,就需时间,它就缓慢了,如果它是生疏的,那就更麻烦了。如日本人的实验,读汉字比读日文假名,理解上要快的多,所以只有声音的字它只能用于日用语言,如果是科研,特别是未来的科研,它就很难适应了。拼音字把一些音组成为语词,字数多了,势必加多音量,字母随之加多,拖长的语词,字母摆到前后的位置上,阅读时须左顾右盼,非常不便,字更多了,字母加倍的增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产生了缩略字,缩略字已不是拼音字了,和日用的口语已分了家。了解它必须死记每个字母所代表的词,字数多了,(近百万),某个字母代表哪个词也很难知了,于是只好死记硬背这不知谁何的字母,百万语词,26个字母,每个缩略字要记6个以上的字母,这几十万、上百万的不同字母的词如何记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个沉重的包袱!在记忆、识别、认知、使用上汉字远远优于拼音字。
除上述外汉字更有一个大优点,它是图象的文字,有利于右脑的开发,使人类更加聪明。(请参看脑科学的研究)。
4、可通古通今通未来-词素是语言的元素,即曰元素,就可在多方应用,常用的在多方应用,不常用的因为是素,缺了它不行,也不会被扔掉,甲地用、乙地也必用,昨天用、今天也要用、明天还要用,所以它可以通古、通今并通向未来。如日、月、上、下、古、今……等已用几千年了,仍在用,不是词素的字,因为不在多处用,渐渐地都被淘汰了,它们都被词素所代替。如犙被(三岁牛)、牭(四岁牛)所代替,既有明确的,灵活、简单的三、四、岁、牛,谁还用那不被常用的犙、牭?所以词素就横通各地,纵贯古今了。
5、长寿-如上述,词素字即可纵贯古今,如大、小、多、少、东、西、黑、白……等等都是几千年了,并无变更,它们是长寿的。相反,西方的词单位字,只几百年就无人可识,如沙士比亚等,因为词素是最少变化的语言要素之一,而词单位语的词则是常变的。
6、汉语词素语语法简单、易学易用-词素语的词素每个字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它们按意组词,按意组句,词句间联系的字,同样是由不同意义的词素来担当,如之、乎、者、也,近代的已、了、呢、吗,它们同是词素,同是按理用字,所以没有更多的语法,仍是按理用字,最多是在位置上、次序上略有安排,故有列位语之称,并不牵涉任何它字。西方则不然,由于词性的不同,牵涉到所有的字,进行变化,性、数、时、格,使每个字都有不同写法,不同变化,条条框框,诸多规定。更糟糕的是时有例外,不熟悉这一套就无法说话。学外语不止是单词难记,只语法就够你学的了!汉语则是简明利落,互不干扰,它易学易用。
7、适于科学发展-汉字的最大优点,是它适于科学发展。特别是在未来科学更大发展的时代里。
文字语言是不同的,它们是两码事。所谓不同,不单是发出(口、声、笔、墨)收入(耳、目、道道、纸简),器官物件的不同,功能、作用也都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时代对它们的要求也不同。
在人类初期,人们的生活是简单的、原始的,只是吃、喝、拉、撒、睡,人们的主要工作是体力劳动,只要有了手,能做工,有了脚能走路,弄来了食和衣就万事大吉了。这时人类需要的只是语言。事物增多了,情况就不同了,不单要求生活的提高,也要考虑各方的发展,不单讲求现有,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复杂了,要进行思考,进行脑力劳动,要求知识的增加,思维的运用,就不是单纯语言可能胜任的了,需要的是文字。
社会更大发展了,走进工业时代,人们简单的劳动已经不足用,更大的劳动,如深海作业,过重重量的提,挪,体力无法承受。如计算机的制造,身手无法完成,因而必须制造工具(机械),要经过探讨,摸索、思考、研究,这些必须由脑力来完成,文字是脑力活动的唯一工具。科学时代,不但机械制造,各方的探索,一切的一切,都需探知,研究,人类生活已不需体力来完成,一切将由机械来生产。如工业机械,农业机械,运输,教学,防灾,种种……。机械,都要由研究而开辟,由研究而发现而提高,由无变有,由不能变为可能,这一切研究需要的不是有声的语言。恰恰相反将是无声的文字。有誰见过听到过研究人员在大声的朗诵?他们是默默地阅读,默默地思考、对比、探索、研究、撰写、记录,用的是文字。特别是在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里,需要的是文字,是有意义的文字,而不是有声的语言。汉字适于科学发展,因为它具有准确的意义;它具有易识的方块的外形;它具有单音的简捷、快速;它具有直接的易解图象字;它更据有全面的易造易解无穷的词汇,不管你是常用的,新生的,它都会使人易造、易懂。科学研究主要是使用世间已知的来探索世间末知的,用世间现有的,探测世间没有的,它的用字用词,也必然地是广范的,深邃的而不是一般的,日常的,所以它的用词,也将是生疏的。用词素语的词素字,一切可造可识,西方的拼音字将是困难的,是要强记许多深奥的,远非日用的,找字典也很难找的文字,这将给科研代来桎梏,给末来时代的工作代来困难,汉字适于科学发展,衍声字将难于胜任。
二,为什么说汉字失灵了,它不合格?
汉字是优秀的,是说它的本质是优秀的,在古代文言时代,它优秀。它在中国已使用了几千年,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在学术上,科技上,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证明它是优秀的。但任何事物都个时、适问题。汉字是单音的,它辨别力低,在人类初期发展阶段,一切是初级的,简易的,人们的对话也是简单的,在当时是可以适应的。一切发展了,事务繁多了,情况就不同了。单音语的单音就不如复音易为对方听清,它的字易被对方所接受、普及;单音的就差了,这是它的一个落后,难于普及。
汉字在古代,只掌握在卿大夫手里,只用在治国安帮事务上,文字对老百姓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卿大夫的语言是古代的语言,从现在说是文言,卿大夫们习贯了一直沿绪下来(直到民国――5.4运动前)所以汉字仍然是古代的文字。它和老百姓的语言分了家,因而老百姓的语言和文字也分了家,使文字形成了文言的文字,它和老百姓的语言格格不入,分道扬镳了。语言的发展和文字的发展是各走各的路,这远离群众的汉字,它得不到群众的交流与灌概,它无法发展,这又是汉字落后的另一原因。
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发展到楷书,它的前进被停止了。历代皇帝的科举制度都要求以楷为准,考卷中的字都必按楷书写,差一个点也不被录取,使只掌握在卿大夫手里的治民工具,停留在楷书的形态里,发展被停顿了,人们只能照葫芦画瓢,不得越雷池一步。因此汉字到今天,它还不够全面、完善,不够成熟。作为形声字,它还不够合格,应有的优点末能发挥,现代的一切它尚末适应,所以它和西方成熟的拼音字比,它落后了!
社会是前进的、变化的,一切都在变,但汉字的变,被停止了。汉字从楷书以来已近两千年,这两千年,又是变化较大较快的两千年,中国由封建到民国,西方由农业到工业,这天翻地覆的变,汉字的音意早已不是两千年前的音意了,给学用都增加了难度,它难于学、识、记、用,使远离群众的汉字更加远离了。优秀的汉字它失灵了。
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是要有个过程的,是逐渐的,而不可能一步到位。计算机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个完整的计算机,是一代一代的发展而来的,何况这牵涉到人人事事的文字。西方的拼音字的完成用了几千年。汉字从甲骨文起,几百年间就改为篆再进而至隶,也有行、草以至于楷,是根据社会的变而变,按客观要求而变的,但楷后被停顿下来,因而误却了发展误却成熟,它不够全面,不够合格。西方文字几千年都在成长过程中,近几百年才达到成熟,它先进了。汉字在有形声之前,象形、指事、会意是在初期成长中,很多字无法造,因而大量假借,借假者只是假作借用而已,它不是真有其字,因而当时的书很难被后人理解(如尚书等)。形声产生了,任何字都可造了,是汉字成长中的一大跃进,使汉字得到极大发展,给文明古国奠定基础,完成了古文字的功能,満足了当时的要求,到春秋时代,已是诸子百家盛行,经、史、子、集俱全了。但那只是古文的(文言)当时的语言,文字。距今天的,现代的大众语,还有一定距离。从目前说按今天的语言说,汉字还不够成熟,不够合格。
首先,它不全面,对现代汉语,很多字它还没有。最近某报有这样一个题目玩“躲猫猫”。姑不谈玩躲二字,这“猫猫”何意?如果硬要理解的话,按俗语就是“藏猫”,躲起来,这个“猫”字对吗?猫是个动物,MAO起来是个动作,它们是一码事吗?MAO这个字应当说还没有。没办法只好猫!“吃、穿”是人们时刻难离的事,字却难说是有。“吃”是一种动作,吃字的形(意符部首)是口,口是嘴,是名物,口是动作吗?能表示动作吗?穿,是穿衣,字用“穴牙”(汉语大字典)“穿(诗,召南)誰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字典指出:是穿透意。就是把墙穿透,那么这个穿,和穿衣的穿是同一意吗?把衣服穿透?穿透了下次怎么穿?
坑崩拐骗,是人们常说的话,意为欺人害人,但“坑”是土字旁,是土坑的坑,崩是山崩地裂,拐是拐棍或拐湾的拐,它们有欺骗意吗?骗,欺骗是正确的,但骗字的部首(意符)是马,马经常骗人吗?这四个字是否合适?汉字是讲理的,这些字就不讲理了,真正的坑,崩,拐,骗是否存在?认真点说,现代汉语的汉字缺的就太多了。
不准。“骑”,“马”字旁。骑马,略近合理,因为被骑的是马。骑驴呢?写成驴奇?骆驼呢?现在的人多骑车了,如何写?驰骋均从马,只有马能驰骋?驰骋者,快跑也,兔子不能跑?红、绿, “纟”一般多用在絲织品上,如绸、缎、绢、纱,“红”“绿”是什么絲织品?是的,絲织品都有颜色,但只有絲织品有颜色?絲织品又都是红绿的吗?这就难准了,而灰,褐,白,黑又不用“纟” 了!
不磪。“简”,古以竹为书,故简从竹,因是竹子做的。现在是简单的简,仍从竹,简单与竹有何关系?古盂、碗 盆、盛从皿,因为都是器皿。现在碟碗砖泵皆从石,都是石头做的吗?
不清。古代虚词,副,介等字很少。现在多了。它们只是做为连结,转折,语头语尾等辅助作用,简单一点就行了,但今天他们却多而且繁,每个字和实词一样,形声俱在,意音皆全,混在实词中,给阅读增加了麻烦,即浪费笔墨,也混淆视听。如代词:誰、熟、您、彼,副词:磪、愈、酷、绰,虚词:啵、咧、概、循,笔划繁多,夹在字里行间,它们出现既频,颇费心目,使文章阅读,大受其苦!
上述只是谈一下形声字的形,如果说到声,那就更惨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字明确地表达出它今天的语音的。而且是一音多符,如shi音;尸、失、十、士……竟有二十多个符;又是一符多音,如:曷、喝、渴、竭、葛……,弄的人见到一个字,如果没有字典(硬性规定某字为某音某意),你是很难肯定它的音意的。这样的文字能称为合格的文字吗?能算成熟?所以人们难学、难认、难记、难用!我们的小学生,几乎丧失了童年,下课了,放假了,他(她)们仍在写作业,千遍万遍地写作业!可怜的孩子们!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我们的时间都用到那里去了!目前竟争激烈,大难当头,汉字不改(不快改,时不我待呀)将能如何?!
三、约定俗成?面目全非?
对汉字改革多数人主张“约定俗成”,他们说汉字改革应当是渐进的,什么是渐进的呢?“约定俗成”是渐进的。是的我也同意渐进,任何事物,突然改变,人们是很难接受的。我的方案,多人见了都说面目全非了(其它方案大约也都相同吧?)。人们说,老汉字有感情,你这字虽然用的是汉字原符,但总觉得不习惯、陌生。这应是自然的。但什么叫约定俗成呢?古人造字之初,一人造了,这是约定,他人用了,用的人多了,就是俗成(包括简化字)如现有的字,在当时都是按理而造的,人们是可识的,但时间久了,理变了不易识了。但已俗成了。后来人只能学之用之,如前述的一些字。这就是约定俗成。不同的是,字难学了,难认了,难记了,难用了,因为它已不合理了,只能是死记硬背,只能是千遍万遍的写作业!这就是约定俗成的代价吧!你如果改了,它确实面目全非了,但要知道,这全非不是文字的非,而是客事物的面目全非,如果按客观事物而改,字能不全非吗?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能和他两三岁时一样吗?两千年了,两千年的变化,它能不全非吗?是早应改而末改的结果。汉字它欠了债,这债是要还的,不还只能越积越多,越难还,今天的难,是它的利息而已,是欠债的代价!越晚代价越高,我们是要约定俗成?还是叫它面目全非?是要考虑当前的十亿的适,还是要考虑末来的百亿,千亿的非?账是清楚的!为了我们无数亿的后代,为了国家,为了人类,为了未来我们要坚忍不拨奋发图强,为完成这项任务而共同奋斗!
作者简介:
千里老先生,原名陈家骥,现年九十一岁。籍贯黑龙江省绥棱县,现住辽宁省凤城市,系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一九四六年开始研究汉字改革,至今六十余载坚持不懈。并制定了以形声为主的汉字改革方案。详见“语言文字网”“汉字整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