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多元文明碰撞中语言的流变、认同与保护

[日期:2007-10-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熊彦清 [字体: ]

古代部分:
古丝路时期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通

  读书报:我以为,本届北京论坛语言分论坛中,“以古丝路多种语言、多种文明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通”这一分议题的设计很是恰当,因为古丝路时期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文明的大融合,与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只是有程度上的不同,性质上则大致一样。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上,多种语言和文明共存,相互碰撞、融合,这种碰撞与融通对中华文明有什么影响呢?

  段晴:近些年来电视台曾播出多部关于丝路古道的系列报道,因此中国老百姓对丝路的概念并不陌生。丝路古道,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异域文明是通过丝路古道而进入中原,并对中华文明发生巨大影响的。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佛教,佛教是途经丝路传入中国的。其实不只佛教,沿丝路进来的还有基督教。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唐代初期,基督教就沿丝路进入中原。中国最早的基督教会(这里是泛指的,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新教教会)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甚至创立了独特的体制,有自己的宗教领袖。唐明皇曾经聆听过基督教的唱诗,歌词是《圣经》的《诗篇》,但是当时他听到的唱诗语言是古代叙利亚语。当时的中国,和今天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外国语言。根据近年来的发现,犹太教很可能也是从新疆走丝路进入中原的。以前学界推测,犹太人可能是经海路来到中原的。但是近年来,我们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一封几乎保存完好的犹太人写的信,这封信使用的语言介乎新波斯语与中古波斯语之间,而文字使用的是希伯来字母。写信人是曾经生活在和田地区的犹太教的一位拉比,这说明和田地区曾有犹太人的社团。写信时间大约在8世纪末9世纪初。这封信充分证明,犹太社团很可能是从丝路进入中原的。

  在古代丝路,曾经活跃着著名的粟特商旅。近年的考古活动发现了粟特产的制作精美的金器。山西、陕西发现了粟特人的雕刻精美的石棺,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考古发现,谁还知道有那些金银财宝呢?谁还记得这些曾经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粟特人呢?思想传播对一个民族的文明以及群体的基本素质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胜于物质文明的传播。而思想的传播,是借助语言完成的。所以,德国的一名著名哲学家曾经说过,拥有语言者,拥有天下。

  最明显的例证是佛教。历史上,大量佛教经书被译成汉语、藏语,对汉语、藏语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的语汇如此深入到这两种语言当中,以至于我们今天如果剔除这些词汇,根本无法说汉语,说藏语。以汉语为例,通过这种交流,汉语的词汇和表达的生动性得到了很大的丰富。比如一些很著名的成语,如飞蛾扑火、作茧自缚等,原是佛典用语。佛经翻译成汉语后,一些著名的汉族文人如白居易等喜欢读佛经,他们在自己的诗作中使用这样的成语,而他们的诗句又是中国人喜欢背诵的,这样通过诗人的笔,异域的表达方式深入到了汉语的词汇中。翻译成汉语的佛经的底本,大部分是用梵语写的。梵语,是汉语最早所接触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并从中大量翻译出文献。梵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而汉语的表达倾向简单明了,例如,古汉语一个“雨”字,已经成句,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很明确。而书面梵语喜欢用动词与动名词结合的方式,翻译过来就是“雨雨”,而这样的结构好处在于可以无限地加入形容词副词等,比如,可以说“雨大花雨”,“雨大法雨”等。这样的结构进入汉语,总要引起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笔"与"键盘" 工具不能战胜文化

下一篇:迷惘:我到底是国外的中国人 还是中国的外国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