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天,世界進入了高科技信息化時代,信息起決定的作用。在電腦信息網普及全民的情況下,中國的漢字楷體卻不能建立獨立自主地中文信息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漢字楷體在這種新的社會條件下,暴露出10大缺點,使它的“性價比”遠遠低於英文的“性價比”。這自然讓大多數的青年人重視英文,輕視漢字了。所以,中國實行英語普及教育30多年了,英語熱越來越烈。今天,多數青年人感興趣的不是中國的曆史文化,而是世界最先進的現代文化。因為隻有現代最先進的文化,才能給他們最現實的最直接的最大的收益。因此,青年人的國文水平逐年下降。今天已經出現了“漢語漢字危機”的苗頭,一些人多次呼籲“保護母語”、“加強漢語文教育”等等。
評:沒錯,當今世界屬於高科技信息時代,但並不意味著信息可以決定一切。信息是用來傳播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為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服務的一種意識形態,起決定作用的必定是主導和傳播信息的人們。在電腦信息網絡普及社會的情況下,世界縮短了時間和空間距離,加速了各種文化信息交換與融合。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已有自己的信息網絡,漢語漢字也就順理成章地在網上傳播和發展,何來什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漢字楷體在這種新的社會條件下,暴露出10大缺點,使它的‘性價比’遠遠低於英文的‘性價比’。這自然讓大多數的青年人重視英文,輕視漢字了”?既然作者杜撰的所謂“10大缺點”一樣也不存在,那麼建立在這個“胡說”上麵的刁難和指責,當然也是不靠譜的。
論:作者說,“中國實行英語普及教育30多年了,英語熱越來越烈。今天,多數青年人感興趣的不是中國的曆史文化,而是世界最先進的現代文化”——作者又在無的放矢了;“因為隻有現代最先進的文化,才能給他們最現實的最直接的最大的收益”——作者又在胡謅八咧了;“因此,青年人的國文水平逐年下降”——作者又在誇大其詞了;今天已經出現了“漢語漢字危機”的苗頭,一些人多次呼籲“保護母語”、“加強漢語文教育”等等——作者又在牽強附會了!作者在“中國曆史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之間搬弄是非,豈止不靠譜,簡直亂彈琴!
原文:而呼籲“保護母語”的人們,並沒有拿出具體的辦法來保護母語。一些人“有病亂投醫”,以為恢複使用“楷字繁體”就能保護母語了。別說漢字不表音,根本沒有固化和傳播漢語的作用,即使對於漢文化的傳播,其作用也是由其性能的孬好決定的。因為它僅僅是一種記錄漢語單詞的工具,如果性能好,對漢語的傳播起積極作用,如果性能不好,反而起阻礙作用。目前的漢字楷體,已經失去了係統性、規律性,本來就沒有標準性和規範性,成了世界上最難學會的文字和機器不可構字的文字;又因為漢語必須漢字的支持,漢字的難學,直接阻礙了漢語的對內、對外的傳播。所以,漢語、漢字在現代的世界語言文字大競爭中,就長期處在失敗狀態。漢字的10大缺點,使中國每年浪費的財富達千、萬億元。所以,如果再不思改進漢字楷體,漢語就必然會被中國人自己淘汰的,漢語淘汰了,漢字失去了語言基礎,成了無根之苗,還能活下去嗎?到那時,漢字的曆史,可就真的會中斷了。
評:無論是否有“漢語漢字危機”存在,學習和應用中華民族文化我們都應當堅持不懈。國家主辦教育是幹什麼用的?一是為了中華民族文化不間斷地持續發展,二是為了世界文化知識為我所用。作者一麵對“保護母語”的人們肆意進行指責,一麵對漢語漢字的優異性能進行全麵否定。說什麼“別說漢字不表音,根本沒有固化和傳播漢語的作用,即使對於漢文化的傳播,其作用也是由其性能的孬好決定的。”豈不是瞪眼胡說?漢字本來具有“音、形、義”相結合的優異性能,而作者偏要視而不見,硬說“根本沒有固化和傳播漢語的作用”,但不知你否定漢語漢字的文章是用什麼作的?還不是漢語漢字!眼見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又是什麼?
論:作者說,“目前的漢字楷體,已經失去了係統性、規律性,本來就沒有標準性和規範性,成了世界上最難學會的文字和機器不可構字的文字;又因為漢語必須漢字的支持,漢字的難學,直接阻礙了漢語的對內、對外的傳播”——筆者不禁要問,漢字從古至今一路走來的,怎麼“目前”就出問題了?作者硬要用其杜撰的“四性”來約束漢語,須知那是根本約束不住的!我們說,任何語言文字都不是輕易可以學會的,漢語漢字雖然具有一定難學難記的特點,但也並非“在現代的世界語言文字大競爭中,就長期處在失敗狀態”,作者不僅自辱家門,還要賣力推銷,“如果再不思改進漢字楷體,漢語就必然會被中國人自己淘汰的,漢語淘汰了,漢字失去了語言基礎,成了無根之苗,還能活下去嗎?到那時,漢字的曆史,可就真的會中斷了”——親愛漢語公眾同誌們,難道你們不是被嚇大的嗎?
原文:另外,有人從語言文字的曆史和發展的方麵,提出如下問題:
漢字“形聲字”的諧聲係統就是依夏、商時的中原語音構成的,到了今天有些就不符合現時的語音了。
如果今天我們按照(或大緻按照)今天的標準漢語的語音係統重構“形聲字”(意、音雙表新體漢字係統),而一千年以後,今天的標準漢語的語音係統因自身變化或是地域轉移,與今天的音係有了差異,今天的表音已不適用於那時的語音了。那麼這方案是隨語音係統改變呢,還是不改變呢?
如果不改變,那就與漢字的老的“形聲字”諧聲係統無異。不符合千年以後的語音了。如果新體漢字係統不隨語音改變,甚至會在傳承時間、表音性、文化內涵和記錄語言的能力上都不如現在的漢字楷體係統。
如果改變,那就與西文無異。後世的人看今天的字,就像我們看拉丁文一樣。拉丁文至今還有少量的實際應用,如物種命名等,且還將維持下去。古文不可棄、新文還在不斷誕生。‘向上兼容’是個更大的難題。這樣會使文字傳承的能力丟失很多,而這優勢正是漢字所擁有的。”
評論:親愛的漢語公眾同誌們,你們存在以上幾個問題嗎?那就請看作者是如何答複的吧!
原文:對於這種疑問,回答如下:
1、此“意、音雙表新體漢字”,既不是用它的“意符”表示“字意”的,也不是“以音表意”的,而是“以整體字形表示字意”的,這與以前的漢字各種體式的“表意”方式是一樣的。“意符”起到提示“字意”的作用;“音符”起到直接表音的作用;同時,“意符”、“音符”、“調符”、“區別符”又起到區分“字形”的作用。
評論:作者聲稱他的“意、音雙表新體漢字”與以前的漢字各種體式的“表意”方式是一樣的。隻不過比原來的漢字多了“意符”、“音符”和“調符”——這樣顯然比原來的漢字麻煩多了。而以前的漢字人們一看就明白,作者卻要畫蛇添足,讓你墮入“認蛇識腳”的五裏霧中!還說這是最先進的——再先進的畫蛇添足也是畫蛇添足,難道蛇能變成龍嗎?
原文:“意音雙表新體漢字係統”,是本著“一字一意,意異形異”的原則構建的,就現有的495個構字元件來計算,可以構建6000萬多個不同形的“意、音雙表新體漢字”,所以,隻要人們對於每個字形所約定的“含意”不變,該字的“字意”就不變。英文為什麼會出現“今天的人們不懂300年前的英文”的情況?因為英文是“以音表意”的文字,不是“以形表意”的文字。
評:作者極力吹噓的“一字一意,意異字異”,那麻煩可就更大了。現今一個漢字,有以一當十的內在涵義和外在繁衍力,從而生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可以說是一塊塊“萬能磚”,哪裏需要哪裏搬。而你的“一字一意”又是什麼“磚”呢?無疑是一塊塊“死磚”,就是砌牆,也隻能砌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上,那還有什麼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可言?
論:無論是“以音表意”的文字,還是“以形表意”的文字,那都不是生編硬造的文字,而是古往今來不斷滋生繁衍、磨合交流、約定俗成的結果。而作者“閉門造磚”,就是造出多少萬個“磚”來,又有什麼用呢,又怎麼去用呢?
就如一個“磚”字,中文意思很明白,一是“把黏土等做成的坯放在窯裏燒製而成的建築材料,多為長方形或方形”;二是“形狀像磚的東西:茶磚、煤磚、冰磚”等等。由此繁衍出的漢語詞彙,有磚茶、磚雕、磚坯、磚頭、磚窯等不一而足。一個磚字,翻過來掉過去都能組詞造句。請問作者,你的“磚”如何能將這些無數意思用“一字一意”表達明白呢?就是畫蛇添足,也要讓人認出蛇腳來才成啊!
原文:2、“意、音雙表新體漢字”的直接表音的“音符”由“聲母符”、“韻母符”、“聲調符”構成。這些符號,會隨漢語“音素”的增減而增減;這些符號所表示的讀音,也會隨漢語音素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並不影響雙表新體漢字“以形表意”的功能。它同漢字楷體係統一樣,“字意”不隨語音的變化而變化。隻要“漢字字典”不中斷,就不會出現漢字文化斷層。
評論:作者將“音形義”相結合簡單明了的漢字,變成了“音符”、“意符”、“調符”胡亂拚湊的大雜燴,卻還說,這些符號,會隨漢語“音素”的增減而增減;這些符號所表示的讀音,也會隨漢語音素的變化而變化——可謂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但不知這是你預先編好的,還是讓大家一齊動手?但既然這些“新體漢字”,同現有漢字係統“一樣”,那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第一,多此一舉;第二,重複建設;第三,無端幹擾和浪費——僅此而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