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用文字正日益成为各大电视台的“软肋”。记者从《咬文嚼字》杂志社获悉,由该社发起的总共有10万电视观众参与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经过对全国12家电视台整整一年的“咬嚼”后,近日公布检查结果。令人忧心的是,这12家电视台得分均不高,由杂志社认定的差错就高达3551条,平均各电视台每月差错达到300条。而主持人更是荧屏语文差错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人仔细把《咬文嚼字》挑出来的这些毛病斟酌了一番,应该说,绝大部分属于电视中的明显错误,但也有一部分极可能是主持人的突发“灵感”,对语句临时作的一些变动,只不过,这一默未能“幽”起来,影响效果罢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对于在文字使用方面占据着更大传播资源,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的媒介,以及艺人们理当较普通人更胜出一筹。记得过去,像电视这样的媒介,对主持人语言使用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的甚至高到直接可以导致下课。近年来,在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效益至上的强力商业驱动下,语言的严谨性逐渐被插科打诨,被一些低俗的调侃所取代。以致,更多的电视台关注的目光不是主持人语言的对错问题,而是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如此一来,过去语言使用水平的先决条件变成了一片更近乎于衬托的绿叶,有的甚至连标准普通话都念不完整的主持人,也出现在舞台上。
汉字与其它语言的区别在于,音不同字义亦不同,错误的读法往往传递出错误的语言信息。电视上错个把字看起来是小事,但作为一种成熟的传播媒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小处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意义大变或语句不通;从大处讲,那些视主持人为偶像的未成年人往往不知就里,照着葫芦画瓢,误入歧途,误人子弟。更主要的是,汉语文化的严肃性就这样被轻易亵渎。
之所以想到给有着汉语“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一点掌声,主要是因为在没有行政力量的干预下,能够不顾清贫与利益,只身突入媒介、娱乐的阵营中,查错纠错。当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于那些语言使用水平低的主持人不妨实行上岗制,对于那些错得太多的电视台,该严格的还得严格起来,总不能因为他们误导观众,将我们的下一代误导成“白字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