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儒家文化對亞洲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由於交通工具及電子網絡通訊的快速發展,使人類已失去了地理上的距離。全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任何一個族群的一舉一動,都成了牽動世界神經的一部分。美國哈佛大學,歐林戰略研究所所長,山姆爾漢庭頓(Samuel P. Huntington)預測認為:未來世界的主要衝突,不再是意識形態,甚至經濟,將是文化之間的鴻溝。目前的伊斯蘭世界,與非伊斯蘭世界之間的衝突,就是這個觀點的見證。其實所謂的文化不僅是宗教,而是人類生活中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和認同。可是形成一個具普世價值,可持續的世界文化,文字是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在原始的社會中沒有文字,只靠人類的接觸和來往,是無法形成一個跨地域和可持續的文化。如果兩河沒有契形文字,中國沒有漢字,印度沒有梵文,人類共同的文明,就不會在這些地區出現。
一,“亞洲儒家文化共同體” 訊息的具體化
這一點可以由對此關心的學者們,或新聞媒體加以分析和討論有關 “亞洲儒家文化共同體” 可行性的問題。譬如拿它與“歐盟”比較:亞洲有共同的文字,歐盟沒有。歐盟的共同精神文明出自宗教,如今面臨嚴峻的挑戰;亞洲的精神文明出自儒家,目前正處於反思及復興的階段。有關目前南海、東海,以及台灣的統獨問題,一但形成亞洲共同體,資源共享,不分你我的時候,一切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了。
二,增加民間互訪與文化交流
為了增加民間的友誼與互信,必須停止一切仇視的宣傳。關於東海及南海的問題,採取自己的立場,但避免進一步刺激對方。當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殤紀念日,都要有民間,最好也有官方的代表參加。舉辦書畫及各種藝術品展示,並強調對方的文化歷史對本國的影響。組織跨國際的文藝活動:如音樂、歌舞、影視節目等。增加民間慈善團體跨國的活動與援助等。
三,文字的統一
文字在亞洲儒家文化圈各國,曾經使用的都是傳統的漢字(正體字),日本創造了拼音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在應用時與漢字混合使用,目前正在增加漢字數量的應用。韓國與越南目前,已經把漢字列入中小學的教材和課程裏,並且正在增加漢字數量的使用。中國的情況與前三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因為目前使用的簡體字,是當時計劃廢除漢字之前,為了破壞漢字所設計的手段。因此為求文字的統一,簡體字是行不通的,何況各國在文字方面,有意要與自己的文化根源聯係起來,如日本聖德太子所著的《勝鬘經義疏》、《法華經義疏》,越南的古籍書籍和喃字紀錄等,都是用正體漢字寫的。韓國的歷史幾乎全是漢字出版的。無疑中國是漢字的創造者,也應該是漢字的繼承者,因此對文字的統一,有責無可旁待的責任。文字統一可以由民間學術團體開始,由兩岸三地邀請各國學術界人仕舉行漢字研討會,討論文字統一的問題。
四,社會體制的共識與共融
一個國家或一個特定的團體,各項社會功能有效的運行,並且希望能夠與週邊的社會協調合作,就像一台電腦,它必須有跟得上時代的軟體和跟得上時代的硬體。軟體是文化,硬體是制度。上面幾項我所提到的都是軟體工程。關於社會制度,如今每一個人,全世界都一樣,不再關心甚麼 “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這些口號。一則,人們搞不清楚,這些口號的內容到底是甚麼;二則,每個人所關心的是自己的權益,和政治的參與權。這是一個擋不住的世界潮流。柬浦寨剛結束大選,緬甸已做好了大選的準備,越南也正在考慮跟進。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政體轉形,千載難逢的良機;一則為了時代的潮流,二則為了時代的使命。中國可以官方的形式,先個別與有關國家達成一定的共識,然後與各國共同商討有關共同體的架構問題。
我相信,以漢字傳承為基礎,儒家文化共同體的出現,不僅能促進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還可以增進全球海外華人,以及共同體各國僑民,對儒家文化的擁有感和傳承的責任,使之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 。
作者
吳麟
Lin L. Wu
Professor Emeritus
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
附:
表一,正體字與簡體字詞彙對照表(一字多意的簡體字)
表二,正體與簡體字,字形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