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
中國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一部分學者提倡漢字拉丁字母拼音化。1931年9月26日,在海參威舉行的“中國新文字一次代表大會”上,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穌聯代表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新文字》並發表十三條共同宣言,廢除漢字,以拼音文字代替。1952 年,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研究漢字簡化問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clchiuchinko)在文字改革委員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中國共產黨員,在穌俄創造的那套文字,是最適合的”。1954 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估計並宣稱:“漢字難以在短時間內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新舊文字的過渡期,因此在策略上首先須破壞漢字的行體,削弱漢字的功能,以簡體字,創造漢字利於拼音化的條件”。簡化的策略包括:一,“音素化” (文字的本身只代表發音,不具有任何其他文字的意義,因此同音字的數目可以大大的減少。二,“多音節詞類化” (模仿拼音字的寫法,看上下文猜這文字的意思)。三,“文字的簡單化”(減少筆畫)。1956 年推出了,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使中國進入了廢除漢字的起動階段,稱為 “一簡”。1977 年,國家推出了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稱為 “二簡”。因為二簡出來的文字,結果誰也看不懂,譬如 “副主席”簡化為 “付主席”。所幸於1986年,國務院通知,停止使用“二簡”。
根據一簡所造的簡體字,產生了許多的問題。首先是發現漢語拉丁字母拼音化這一條路是行不通的。其次是漢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字彙大量的消失,譬如二零零七年,中國沈陽萬卷出版公司,出版了駢宇騫編寫的《中華字源》,書中介紹了當今的常用字(簡體字)二百一十七個。也就是說,常用的漢字由四千個正體字,減少至二百一十七個簡體字。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漢字從簡體字中消失了,因此造成語文含意上的混淆,如“牛肉麵”成了“牛肉面”。二,字體極端的簡化如把 “鄉”寫成“乡”,把“麼”寫成“么”等等,破壞了漢字結構的原則和邏輯性。三,字體的改頭面如將“葉”寫成“叶”,將“節”寫成“节”等。造成的結果是,簡體字既不是拼音文字又嚴重的破壞了漢字的邏輯性和結構的原則,使中國十三億人的後代失去了認識自己文字的能力,不得不將一部分的文獻,翻譯成簡體字。有鑒於此,中國大陸的有識之士及學者們一再的呼吁,恢復正體漢字。中國大陸官方則非常保留的在簡體字上作微調和修改。以下我略述中國大陸近年來民間與官方對漢字改革的建言與政策。
1. 民間學者對文字改革的討論與建言
民間討論漢字的應用,最早是由
2008 年,在中國兩會上由郁均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政協委員提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提案》。
2009年,潘慶林先生,在兩會上提案 “用十年時間分批恢復繁體字。
以上大陸語文學者專家們,在將近二十年的過程中,由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提出了他們的建議。他們的見解、期待和訴求都是一致的。就是應該盡快恢復正體漢字的應用和教育。理由很簡單:一,所有對正體字一切負面的批評,如難認、難寫、難學,和曾經還批評過不能適應電腦和電字傳輸的應用,今天已證實,這些批評不但是錯誤的,相反的,由於電腦科技及數位化技術的進步,證實正體漢字比拼音文字具有更大的優越性。二,要使中華民族的子孫,有機會傳承正體漢字和它承載的五千年輝煌的華夏歷史文化。正體漢字不僅是個記載信息的工具,並且是個超越語言邏輯思維的文化載體。三,由於今天的簡化字,是當年實施漢語拼音政策的半成品,其中漢字字彙大量的流失,字體極度的簡化和篡改,結果造成中華民族的子孫,成了漢字的文盲。大陸政策當局在過去近半個世紀,為了改革漢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政資源,如果回歸到正體漢字,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2003 年6月“台灣財團法人中國現代化文化基金會”,做了一個《不良漢字善化之調查報告》發表在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字網》上,其中刊登了一個簡體字與正體字的對照表。我覺得這個表是一個學習正體漢字很好的教材。我把它略加整理,呈現這篇文章的最後(表一和表二)。
以上歷史資料大部分來自
2. 中國官方文字改革的經歷
由於電子網絡信息的應用,《GB2312》 二千多個漢字,包括簡化字,實在不夠使用,於1990年6月,中國公佈了《GB 12345》即《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輔助集》,該集共收集6866個漢字。即使如此,仍滿足不了電腦系統的需求,如IBM 和微軟,甚至中國國內電腦系統,都使用台灣的Big5,大五碼系統。並且證實正體漢字在電腦科技及數位化技術領域中 ,在資訊、儲存、計算、傳輸、通訊、傳播、顯示、印刷等各方面,比拼音文字具有更大的優越性。以傳輸的效率來講,它比拼音字要高出三到四倍,並且更適合未來智能電腦的應用與發展。1995年 12月,中國政府再推出《漢字內碼擴展規範》又稱《GBK》標準碼集,共收集了20902 個漢字,包括簡體與正體。2000年 3月中國政府公佈了GB 18030 《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的擴充》收入27533個漢字;並於2005年更新,共收入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字符在內的70244個漢字,2006年 5月開始實施。以上的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雖然收入了幾乎所有的常用正體漢字,但只限於在電腦及通迅領域使用。不像日本,可以在法令、公文、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領域上使用。
國務院並且明確宣佈,“在漢字繁簡之爭中,國家明確地選擇了簡化字,這對漢語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我想絕大部分的讀者,看到了以上的宣佈,一定感到十分的氣餒,因為滿腔為民族文化復興的熱忱,被一道聖旨給消滅掉了。這雖然是中華文化復興當前的一個大挫折,但是我希望這個挫折是暫時的,因為漢字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重要的融合劑,沒有它,就不會有中華民族。未來的中華民族,也一定會有漢字的因素。歐洲的歷史變化和亞洲最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都可見證沒有漢字或是失去漢字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
最近在網站上看到另一則頗令人吃驚的消息,就是 Google 研發了一個 Chorme 粵語輸入法。使用者不須學習任何發音和拼音的規則,只要用英文字母輸如你猜想的發音,如 “ney”或 “nei”就會顯示 “你”字 ,但只能適用於正體漢字,因為簡體字已經拼音化,失去了 “一字、一詞、同音異寫”的功能。這是發現正體漢字在電子數碼信息領域中展現優異功能之後,另一個展現在高科技領域中的優越性。我們低估了漢字的功能,其實它是經三千年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琢磨而成的,成為唯一超能夠超越語言,時間和族群障礙的文字。因此為了語言教育決不可破壞漢字,相反的,有了漢字文化共識的基礎,不僅它與不同的方言及民族語言沒有衝突,並且有助於共同語言的推廣,這樣的政策在台灣做得很成功。若想要中文走向世界,正體漢字顯然是個唯一的選擇。我十分理解,文字的改革在中國大陸,影響的層面會很廣。中國的決策單位可能擔心影響社會的穩定。不過我倒認為不須有此顧慮。因為只要向國內民眾說明,這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大事,是因應時代的改變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需要,一定會得到全國一致的支持。並且這也將是繼經濟改革開放之後,另一項造福國家民族,令人懷念的文化復興的里程碑。
3. 中國大陸學者對國務院選擇簡化字的理由略述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秘書處
北京大學中
歸納前兩項支持選擇簡化漢字的理由是,最近推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涵蓋了以前不同時期推出的規範漢字表,並且增加了異體字(同音異寫的正體字)的數目。其實究其原因為什麼會不斷有規範漢字表的推出,因為自 1968年 停止使用“二簡”就發現漢字拉丁字母拼音化是行不通的了。可是1956年 “一簡”推出的簡體字仍繼續的使用著。隨著改革開放,社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簡體字顯然在一簡多繁的情況下發生了問題,文字不夠使用造成語意含糊,每推出新的漢字表,就是為了增加一部分的正體字。這樣的做法,名義上是簡化,實際上把文字搞得非常的複雜。最近推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顯然仍舊只是個改良版的“一簡簡體字表”。因此恢復漢字完整的本質是有必要的。我還記得小時候學習漢字時,在一年級和二年級,老師把漢字基本的筆順和文字教給學生。到三、四年級已學會了使用字典,不識的字可以從字典裏查得,沒有聽說把字分成等級的。四、五年級已經可以寫文章,辦壁報了。
有關漢字漢語的國際傳播,要使漢語走向世界,我有兩點看法:一 ,正體漢字在過去的三百年,已經是全世界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文字,簡體字的出現,反而破壞了漢字,使華人圈的文化變得不倫不類。如今在中國大陸移民的餐館裏,可見到有菜單叫“九菜炒肉丝”,到華人市場可以看到“进口老姜”這一類簡體字的招牌,真令人摸不著頭腦,使人啼笑皆非。因此這樣的簡體字不但對中華文化沒有幫助,反而使人覺得是出自沒有文化的社會。對於非華人文化圈的外國社會,對中華化文化的興趣,主要在學術界。在國外大學圖書館,東方語文的藏書部,多以正體漢字的文獻為主。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藝術往往是獨樹一幟最吸引人的。如今教外國人學會了簡體字,結果看不懂中國文獻,其應用的範圍只限於在百貨公司招待中國大媽了。推廣漢語(普通話)不需要把漢字變成音符,在正體漢字共識的條件下更有利於共同語言的教育。漢字的美和他承載的内涵,可以帶給世界上不同國家學習漢字的朋友,對中華文化和人生價值觀新的認識和啟示。
一個國家的語文是否能站據世界的舞台,是靠全世界的人是不是需要它,而不是容不容易學。今天犧牲了漢字本身的價值,造成簡化字,若是為了使外國人容易學漢語,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英文和英語不是容易學的語文,可是大家都需要它。因為自過去的兩個世紀至今,由於西方的文明全方位的發展,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所有的領域,並且絕大多數偉大的創作與發明,多出自英語系統的國家,譬如在社會變革方面:如英國的工業革命
我認為孔子學院今天在世界各地的使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一,發揚正體漢字教育。在國外不乏對漢字有素養的人士及學者,邀請他們一方面討論漢字超越語言與時空的功能和它對世界文化可能產生的貢獻以及現代漢字教學科技的應用。參與的族群不僅限於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及留學生,並且包括亞洲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緬甸以及其他國家的朋友。二,弘揚中華文化。邀請學者做有關中華文化現代觀的專題演講與討論,包括儒家的人生人性觀,其它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含,中國的歷史、文學、藝術以及詩詞等對現代社會可能產生的貢獻和影響。三,促進學術交流。孔子學院可與當地大學院校及學術機構聯繫,作為溝通國際間學術研究及學術交流的橋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