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元素的使用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中国在17、18世纪也出现过“中国风”,那时候,正是康乾盛世。当时中国和欧洲正相反,我们是处在极灿烂、极繁荣的农耕文明的黄昏,马上就要进入黑夜,而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所以,“中国风”也只流行于17、 18世纪,到了18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马上对中国采取了一种极其蔑视的态度。这是跟今天的“中国风”现象根本不同的地方。今天的中国在向上走,而欧洲在衰落。
现在讨论的“中国风”,主要是在文化领域出现的较大规模的、正面使用中国元素的创作趋势和潮流。80年代获奖的一些电影像《黄土地》、《红高粱》等,是作为一种奇风、异俗、陋习,用这些东西去养西方人的眼,创作者本身对这些东西是不尊重的。90年代初的《中华民谣》,实际上还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文化心态,潜台词就是:我们这个也挺好,尽管流行的西方的东西很不错,但是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也有自身价值。今天“中国风”当中的很多东西和八九十年代的心态是非常不一样的。听周杰伦的《青花瓷》,从里面能听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古典文明的自豪感,而且把这种中国古典文明的韵味、意境,做成一种非常炫和潮的东西。这种现象,跟以往不一样。此外,这种潮流和趋势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和国际背景、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彼此呼应。这是现在的“中国风”现象的基本内涵。当然,“中国风”的兴起跟中国这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是分不开的,这是“中国风”现象的支柱。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对中国元素的使用还是比较表面、比较形式的借用,还是一种趣味和情感的取向,缺少一种自觉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将来路还很长。中国的发展现在尽管问题确实非常多,但总体上是向上走的。所以说,“中国风”的这些缺憾,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逐渐被弥补。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