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的前期階段
廬戇章(1854–1928),中國文字拼音首創人,-八五四年生於中國福建省,十八歲考科舉未中。二十-歲赴新加坡攻讀英語。二十五歲回廈門,教英語和做翻譯工作。由於學習漢字發音,有史以來均以當地方言口授。但當時沒有纇似拼音的文法,教學無法標準化。有鑒於此,廬戇章二十八歲開始研究文字拼音,-八九二年他根據五十五個拉丁字母,將廈門話拼音化並在廈門-帶推廣。-九零六年出版《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拼音)教科書》此後在私塾教書,並研讀西方的文學知識,深受西方拼音字的啟示。-九一五年出版修訂版《中國新字》。他說“中國字或是當今普天下至難者,而拼音文字易學、易寫、無師自通。但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而是提倡漢字注音的方法。建議推行北京官話稱“國語”。
王照(1859–1933),河北省寧河縣人。一八九一年中舉人,一八九四年中進士。曾在廬台及北京辦學校及教學。一八九七年光緒維新變法時曾上書皇帝,得以重用。不幸變法失敗,被清庭通輯,逃亡日本。一九零零年秘密回國,在天津研發“官話字母”並寫成《官話合聲字母》一書,由於避免曝露身份,此書於一九零一年在日本出版。-九零三年在中國北京重印,書名叫《重刊官話合聲字母及關系論說》。這是第一次使用漢字版筆畫式拼音方法。此法是模仿日本片假名制訂聲母,韻母六十二個,作為漢字拼音。一九零四年他主動向清朝政府投案,不久獲得釋放。此後他除了推廣漢字注音外,並興辦官話(北京話)書報社,出版各種書刊六萬多冊。一九一零年因《拼音官話報》,觸犯了滿清攝政王載沛,報社遭查封,官話字母也遭查禁。一九一三年,國民政府召開“全國讀音統一研討會”,被推選為副議長。
黎錦熙(1890–1978),湖南湘潭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入縣學堂就讀,次年考入省立中學堂。中學畢業後入湖南師範學堂史地部,宣統三年畢業。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後,他曾任《長沙日報》主編工作。民國元年(1912年)與張平子等創辦《湖南公報》任總編輯,同時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任歷史教員,並與楊懷中、徐特立創辦了“宏文圖書社”。民國四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委員。民國七年,公佈三十九個注音字母奠立了漢字注音的基礎。他是注音符號的創始人,並致力於推行國語運動。他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西北聯合大學等學府的教授。民國十三年,出版《新著國語文法》,為中國第一部白話語法著作。此後繼續參與制定北京國語標準語音,修訂注音字母等工作。民國二十三年,出版《國語運動史綱》是推行國語教育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他曾參與《中國大辭典》編篡工作,並先後出版《佩文新韻》,《中華新韻》,《國語辭典》及《漢語辭典》等著作。民國三十三年參與及發起組織民主科學社(後稱九三學社)主張建立一個民主、科學的新中國。一九四九年後,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及人大代表等職。他有八位同胞兄弟,大弟錦暉是音樂家,二弟錦曜是礦冶專家,三弟錦纾是平民教育家,四弟錦炯是鐵路及橋樑建築家,五弟錦明是位作家,六弟錦光是音樂家,七弟錦揚是一位美籍華裔作家,號稱“黎氏八俊”。
以上是中國語文改革的前期階段(一九四九年之前)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對於中國語文,以至對中國人生活的方式及文化的改革,在學術界及民間產生熱烈的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譬如有的主張“全盤西化”,有的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加上當時推行改革具領導地位的學者們,都具備豐富的國學知識,因此得到的效果是,推行及普及國語教育,實施漢字注音教學,達到發音標準化及提高兒童學習的能力與效率。這樣的政策在台灣推行得十分成功,不僅普及了國語,同時也使優良的中華文化得到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