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编码是将中国语言文字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桥梁
——评《楷体不改,死结无解》
(三)
原文:由于汉字楷体系统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就使中国制造不出“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所以,汉字信息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由于中国制造不出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就让中国的一切部门的电脑信息设备,全都被美国的“八大金刚”( 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包圆了。目前我国从手机到服务器,从办公软件到操作系统,从搜索引擎到无线通信技术,都被美国渗透到网络的每一个环节;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每一个部门都是美国科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离开美国的电脑,立即就会瘫痪。在这种科技力量带动下,在英语英文同汉语汉字的竞争中,汉语汉字节节败退,英语、英文和英文文化,就占领了中国的一切主要的关键的部位。所以才出现了上述三个“冲击波”。
评:我们说,将汉字变成什么样子,与创造什么样的电脑系统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就像你家的房子里摆设什么家具,难道不是与屋子的格局(电脑程序)有关反倒与整幢大楼有关吗?于是乎,作者硬要将汉字所具有或若有若无的什么“性”,往电脑系统上靠,说什么由于中国制造不出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就让中国的一切部门的电脑信息设备,全都被美国的“八大金刚”( 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包圆了。包不包圆那是技术问题,怎么能往文化上扯呢?
论:无论是中国的汉语汉字,还是外国的英语英文,都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产物,在这点上并没有什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之所在。因此任一种语言文字能在全世界普及应用都是无可指责的。至于电脑系统的配置和归属,当然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为了适应民族科技发展需要,无论是自立更生的,还是拿来外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与作者的论调相反,我们摆脱他人控制的方法,并非与世隔绝,而是知己知彼,反其道而行之,或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精通和应用,而不是溜之乎也!
原文:如果把汉字楷体系统升级更新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甩掉了楷体系统的10大缺点,同汉语一样易学,也使中国能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实现“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比美国的英文电脑还优越,并且普及于全世界。从而带动汉语汉字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美国的“八大金刚”就在中国败北了。上述三个“冲击波”自然就消失了,汉字的危机也永远地消除了。
评:由于作者杜撰的汉字10大缺点一样也没有,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中国汉字系统改弦更张,升级成什么“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偷梁换柱,徒添麻烦。因为你那个“系统”,要比学习应用现有汉字麻烦得多,因为现有汉语汉字是约定俗成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而你的系统是用484个符号生编硬造,生搭硬配的,没有半点实用价值。即使电脑能够打出来,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作者将他的所谓“系统”从虚无变成虚有,从地下抬到天上,简直可以如入无人之境,让“八大金刚”,“三个冲击波”,“汉字的危机”,败北的败北,消失的消失,消除的消除,比魔术变得还快!但可惜的是,由于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际,双表脱离代表,却是一样也行不通!奉劝作者就不要枉费心机了吧!
原文:但是,这些语言文字的“专家”“权威”们,如今虽然看到了“三个冲击波”对于汉语汉字的危害,担心汉字危机的出现,却并不主张升级楷体系统,而是要“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企图用加强“汉字听写”的办法来医治“汉字失写症”和挽救汉字危机。这种做法,就如企图练成“飞毛腿”追上飞机一样,根本打错了主意。所以,这是汉字楷体的第六个“死结”。
评: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一是普及文化教育,二是加强文学训练,三是经常学以致用。没有什么“文化”是可以不下一番功夫就可以手到拈来的。针对“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开展读写练习活动,借助于现代网络传播工具扩大影响,不啻是一个好办法。
论:而作者对此却嗤之以鼻,讽刺说“这种做法,就如企图练成“飞毛腿”追上飞机一样,根本打错了主意”,于是乎大言不惭地吹嘘他的“升级楷体系统”云云。然而,正如其他所谓“死结”一样,既然是“死结”,又何劳作者枉费心机?既然作者能把汉字“固化”,岂不是比死结还死?
原文:后面的这四个“死结”,是汉字楷体与机器的关系,是由加工工具(电脑)与加工对象(汉字楷体)矛盾构成的。所以,要解开这四个“死结”的途径也是两个:
从改进电脑上找出路。一直以来,大多数的人们都想在保持楷体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电脑的硬件或软件来解开这些“死结”,但是,这个途径是走不通的。为什么?
因为电脑是按人们既定的设计程序,死板地进行工作的,工作的过程只有规律性和标准性,没有灵活性。所以,它就要求它的加工对象也必须具有规律性和标准性,否则,就无法加工。就如细纱织布机,只能用细纱织布,不能用棉花织布一样。汉字楷体,是没有规律性、没有标准性、没有规范性的文字,让电脑用汉字楷体的构造元件——点、横、竖、撇、捺,组建楷体字,完全超出了电脑的性能。
评:其实汉字与电脑的关系,就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电脑是由软件和硬件构成的,是由相关程序来运作的,而程序都是由人来编制的,所以电脑要听从人的指令才能运行。目前中国汉字已经顺理成章地打入了电脑系统,利用汉字编码进行输入输出,也算方便快捷。当然汉字编码方式并没有穷尽,更好的输入输出必定会与日俱来!
论:作者认为“电脑是按人们既定的设计程序,死板地进行工作的,工作的过程只有规律性和标准性,没有灵活性。”利用电脑无法加工汉字,要求“加工对象也必须具有规律性和标准性,否则,就无法加工”。但如前所述,汉字的什么“性”,也是由人来总结归纳出来的,并不是先天就有的。所以人们对于汉字的实践和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可以不断地适应电子编程需要,以促进汉字输入输出更快更好。
电脑的性能并非天生就有的,也是由人来改进的。既然如此,汉字与电脑的关系,完全听从人的摆布,难道还有什么难关不能攻破,什么“死结”不能打开吗?
原文:搞机器组字的专家,采取了规避这个“死结”的办法----不搞机器组字,而搞机器调取汉字整体。于是,最早的汉字打字机,就备有几万个铅字模,把临时要用的字模都放在一个铅字“字盘”里,让人通过“机械手”从“字盘”里,逐个拾取单个铅字模,打在蜡纸上,形成字印,再用蜡纸盖在白纸上印字。这种做法,显然是一种“绕山过路”的不得已的办法。
评论:不错,汉字打字机也是人的发明创造,从最初的手工拣字排字发展到自动打印输出,其性能通过不断改良,也是愈用愈好。现在有了电脑打字,觉得该法有点笨,但那也是传统文化技术的组成部分,值得肯定,不宜否定,或者应当否定之否定。
原文:今天,铅字打印机换成了电脑。而电脑的工作规律,要求汉字揩体在组字方式上,必须具有规律性,在组字元件上必须具有规范性和标准性,否则,就不能用组字元件“点、横、竖、撇、捺……”构建每一个楷字。但是,汉字楷体,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文字,所以,电脑就不能用汉字楷体的元件“点、横、竖、撇、捺……”构建楷字。这就是楷字结构与电脑工作规律的矛盾,这又是一个“死结”。电脑专家采取“铅字打字机”拾取整个楷字的办法,规避了这个“死结”。把“铅字盘”换成了“汉字字模库”,用英文代码指令,从“汉字库”里调取整个汉字。
很多中国人不懂得这个规避原理,一直妄想着解开这个死结,“万码奔腾”了40年,还是没有解开这些“死结”。在楷体不变的前提下,电脑是永远解不开这个“死结”的。
评:谁说汉字“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文字”呢?也就只有作者罢了。人们在利用汉字编码的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运用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成功地转化成程序软件输入电脑,并且不断地输出和打印,怎么就变成“死结”了?汉字的基本元件不就是基本笔画吗?有什么不能拆分组合的?电脑怎么就识别构建不了了?难道作者的“新体汉字”不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吗?用电脑程序来反映汉字基本笔画,早已轻车熟路,岂是作者能够扯断的?
论:汉字编码——是将中国语言文字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桥梁,而并非什么“死结”。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与发展,而不要让作者的什么一成不变的“死结”误导了!
(未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