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千百年的“风马牛不相及”
2013年12月7日
四川成都 何明国
联系电话:13730617913
提起“风马牛不相及”这条成语,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然而,这条典故的本来意义却被后人们误解了千百年!以致当今的各类工具书和教学书籍均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我们来看看当今权威工具书是如何诠释该条成语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的解释基本上如出一辙:“《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放逸、走失的意思,一说兽类雌雄相诱称为风。意思是指齐楚两地相距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即使雌雄相诱,马和牛也不会凑到一起。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其他工具书或者各类教学书籍均以此为依据进行解读和翻译。
权威工具书对“风马牛不相及”这一典故含义的诠释可谓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关于典故中的“风”字解释,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议、荒诞怪异!因为在古今汉语字(词)典中关于“风”字的条目里,根本找不到上述不可思议的条文释义——风,放逸、走失的意思,或者指兽类雌雄相诱。试想,这种怪诞的释义为什么只出现在“风马牛不相及”这条典故的诠释中呢?千百年来,学者们和普通百姓对“风马牛不相及”中关于“风”字的理解和诠释,都一脉相承并深信不疑。从东汉的服虔、西晋的杜预、唐朝的孔颖达、南宋的杨万里、明朝的汤显祖、清朝的张岱,到近代的梁启超、鲁迅、邹韬奋等文人学士,再及当代的学者们,无一不是这样理解、认同、使用和传承“风”字这种怪诞释义的。
如果细细琢磨历代学者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词及其“风”字的解释、使用和传承,我们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纠结和疑惑:传统的解释对吗?春秋时期的人们形容两地遥远或者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偏偏要用“牛马走失”或者“公牛不引诱母马”或者“母牛不引诱公马”这种不符合正常的思维方式来打比方呢?
只要我们认真推敲斟酌一下,就不难发现传统解释出错了。错在哪里?首先错在句读断错了。“风马牛不相及”一词的原文全句是:“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在春秋时代,人们书写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一典故,原本是由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结果被春秋以降的后人们误作一句话的单句来理解了。“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应这样解读:“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而不是“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按照“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种理解,“风”就是风雨雷电的“风”,指的是空气流动的现象,而不是指“放逸、走失,或者兽类雌雄相诱”的意思。不难想象,在《左传》成书的春秋时期,马、牛应该是快速的交通工具了,比马、牛速度更快的,非“风”莫属了。沿着这样的思路深究下去,我们心中就豁然开朗起来了。原来《左传》的作者想要表达这样的意思:除了自然界的风以外,即使是像马、牛这样善于奔跑的动物也难以到达这么遥远的地方。
按照对“风”的上述的全新含义进行理解,再来解读该典故的原文。《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它的白话意思是: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 的春天,齐桓公联合(另外七个)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诸侯国军队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出的使臣屈完对诸侯国军队统帅说:你们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我楚国位于遥远的南方,两地相距这么遥远,只有风才能做到(进入对方的领地),即使像马、牛这样善于奔跑的动物是做不到(进入对方的领地)的,没想到你们居然准备进入我楚国的领地,究竟是为什么呢?上述对“风”及其典故的新理解,就比自古以来的传统解释贴近实际、符合逻辑、遵循常理。
由此观之,“风”之所以被解释为“放逸、走失”或者“动物雌雄相吸引”,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的断句错误及其错误诠释。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于世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者因为错误的诠释无伤大雅,以至于人云亦云、代代相传,最终造成了该典故的历代解释与《左传》作者原意之间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千年尴尬。
《孟子》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希望各类工具书和教学书籍能够及时对“风马牛不相及”条文的释义进行修订、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