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佳影
《西游记》总括范围副词“都”“皆”比较研究
蔺佳影
(通化师范学院 中文系,吉林 通化 134002)
摘 要: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特征是表示总括无例外,语义指向都是谓语中心词的语义相关项。“都”“皆”是两个非常典型总括范围副词,本文主要从语法组合功能和语义指向来分析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都;皆;语法功能;语义指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8)00-0000-00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西游记》范围副词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 200906
收稿日期:2010-00-00
作者简介:蔺佳影,1978年生,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西游记》大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明朝中叶,这时期正值近代汉语晚期,其语言代表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在汉语发展史所处的这一地位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但对《西游记》语法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副词的研究。本文拟对总括范围副词“都”、“皆”的比较研究来窥其一般。
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特征是表示总括无例外,语义指向都是谓语中心词的语义相关项,如施事、受事、处置对象、无明显施受关系句中的陈述对象等。总括副词一般都能修饰VP[1]或AP[2]。如:都。有些从上古汉语继承下来的带有文言色彩的总括副词还能修饰作谓语的NP[3],如:皆。我们以“都”“皆”为例,从语法功能、语义指向等方面对它们予以比较。
总括副词“都”产生于中古时期,是由名词“都”演变而来,《说文•邑部》:“都,有先君之宗庙曰都。”“都”为名词,表示人口居住的地方。由此引申为“聚集”,为动词。《广雅·卷三》:“都,聚也。”“都”的这种词义具备了发展为表“总括”义副词的语义演变条件,关键是经常处在状语的位置。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经》:“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皆”是产生于上古时期最早的总括副词之一,是“俱”的意思,表示总括。《说文·白部》“皆,俱词也。”如《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直到 “都”产生的初期,“皆”一直是使用最普遍的总括副词。到元明清时期,“皆”才逐渐被“都”所代替,成为了历史总括副词。“都”在《西游记》中用作范围副词共出现1022次,“皆”使用了188次。
一、“都”、“皆”语法功能上的共同点
“都”“皆”作为两个使用最为普遍的总括副词,在组合功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能修饰动词、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如下:
1.都/皆 + V
“都+ V” 共有41条语料。举例如下:
(1) 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一时不被他捞去耶?(二二 278)
(2)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长老,请开启念经。(十三151)
“皆 + V” 共有59例,举例如下:
(3) 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八92)
(4)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四 49)
2.都/皆 + VP
“都+ VP”共有925条语料。举例如下:
(5)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三一 392)(动宾短语)[4]
(6) 我又做了个脱身本事走了,把他锅都打破。(二六 331)(中补短语)
(7) 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二 22)(连谓短语)
例(7)中“都”和连词“不管”配合使用,表示无一例外的任何地方,强调其穷尽的周遍性。经过笔者调查,在稍后的文献,如:《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醒世姻缘传》中,可能由于南北地域差异的原因,均无连词与“都”配合使用的用例,可见“都”在《西游记》中的使用已经相当的成熟、活跃。
(8)因此,遂都无言语,恨不得一步蹅过此山,不题话下。(四十 514)(状中短语)
“皆 + VP”共有104例。如下:
(9) 悟空又笑道:“小的们,又喜我这一门皆有姓氏。”(二 28)(动宾短语)
(10) 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十六 203)(中补短语)
(11)(众猴)一见金星,皆上前动手。(四 52)(连谓短语)
(12) 众皆畅然喜会。(七 84)(状中短语)
3.都/皆 + A
“都+ A”共有7条语料。举例如下:
(13) 行者放了国王,近油锅边,叫烧火的添柴,却伸手探了一把,呀!滚油都冰冷。(四六 603)
“皆 + A”有13条语料。
(14) 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五九 755)
(15) 行经个月程途,正是春深花放之时,见了几处园林皆绿暗,一番风雨又黄昏。(六七 850)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在数量上,“都”远远多于“皆”,但在修饰谓词[5]及谓词性短语这一语法功能上,二者是基本相同的。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都”后面所接的部分大都成分较多,口语性较强;反观“皆”所修饰的成分都是句式较短,言简意赅的。
二、“都”、“皆”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一)除了以上所举的“都/皆 + VP”共同点外,二者在修饰VP上还存在细微的差别,也就是“都”可以修饰“兼语短语”,“皆”能限制“主谓短语”。在书中各出现一例。
(1)所以人都呼我为唐三藏。(九一 1156)(兼语短语)
(2) 唬得那二十八宿惊张,五方揭谛发竖,大小群妖皆梦醒。(六五 833)(主谓短语)
兼语短语是一类近代汉语阶段产生的短语,更加接近口语,由“都”修饰;主谓短语“梦醒”短小精炼,书面语色彩较强,用“皆”来限制。
(二)“都”修饰谓词性成分除了与“皆”相同之处外,还经常修饰“动词+了”结构及形容词性短语。
1.都+ V + 了
有47条语料。
(3)那阶前,行者引唐僧、八戒、沙僧都拜了。(二六 339)
(4)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三四 436)
2.都 + AP
仅1条语料。
(5) 身上毛都如此软熟,只此三根如此硬枪,必然是救我命的。(七五 959)
(三)“皆”产生的历史较早,多用于文言中,因此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它可以后接名词性成分,而“都”不具备这样的语法特征。
3.皆 + N +(也)
有5条语料。
(6) 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十 133)
(7) 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六九 778)
例(6)中“皆”与总括副词“尽”前后对应,形成对偶句。例(7)中句尾加上“也”表判断,使整句话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4.皆 + NP+(也)
有6条语料。
(8) 拂云叟道:“我等皆鄙俚之言,惟圣僧真盛唐之作,甚可嘉羡。”(六四 822)
(9) 贤徒,这一场善果,真胜似比丘国搭救儿童,皆尔之功也。”(八八 1116)
例(8)、(9)均是“皆+定中短语”的形式,定中短语的中心语是名词,属于名词性短语。
三、“都”、“皆”语义指向上的差异
从语义指向上看,根据
(1) 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四十 519)
(2) 大王身子能有多大,一口都吞了十万天兵?(七四 951)
例(1)中的正常语序应是“你说的都是那里话”,本文为了强调说话对象,所以把“都”提前了。例(2)中本应是“十万天兵一口都吞了”,为了与前面的名词“大王身子”相对应,因此把“一口”提前了,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在语义指向上,“都”可以后指,而“皆”均语义前指,以上各例均能说明。
“都”与“皆”分别作为新旧总括副词的代表,在语法组合功能上,二者都能修饰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都”在修饰谓词性成分时更为丰富些,还能修饰“动词+了”结构、形容性短语等;“皆”具有一定的文言特质,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语义指向上看,“都”有个别可后指现象,“皆”只能前指。从使用数量上看,“都”已占有了绝对的优势,“皆”已经不能和“都”相提并论了。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 高文达. 近代汉语词典.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2.
[5] 董秀芳.“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 中国语文, 2002,(6)
[1]动词性词语
[2]形容词性词语。
[3]名词性词语。
[4]VP的具体结构类型,以下同。
[5]动词+形容词
[6]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8-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