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是跟现代汉语相对而言。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时期直至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上古时期(秦汉以前),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时期(宋元明清)。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代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先秦时代,一些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编写了许多著作,如:《左传》、《老子》、《论语》、《孟子》、《楚辞》等,他们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创造了一种书面语。秦汉以后,口语有了变化,但由于对古籍的尊崇和学习,文人仍然仿照这种书面语来写作,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文言。另一方面,民间说书人面对普通的听众,逐渐摆脱了文言的影响,形成了古白话。如:宋以后的话本“三言二拍”,以及由此兴起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古白话现在容易理解,文言却不容易读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
学习语言,一般要求耳听,口说,眼看,手写,即所谓四会。但是学习文言,却缺少语言环境,不可能跟古人交谈,只能读他们的文章。因此学习文言,把重点放在阅读上就可以了。至于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写,关系不大,只要能看懂文言文就行了。
学习的重点,是阅读古书。阅读古书的能力,重点是明义。明义的重点在于理解汉字含义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字多数现在仍然在沿用,但含义有所变化,如果用现代汉字的意思去套,去猜,读完了以后,往往不知所云,或理解错误,驴唇不对马嘴。
例如,“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学生翻译为:“圣人没有经
古代汉字的音韵,虽然重要,特别在古典诗词方面,但首先要花力气解决的是弄清古代汉字的含义。有些成语里保存着文言字的含义,可以参考利用。如:飞禽走兽、走马看花(走=跑,不是行走),山穷水尽、无穷无尽(穷=尽,不是贫穷),坚甲利兵、兵不血刃(兵=兵器,不是士兵),完璧归赵、覆巢之下无完卵(完=完整,不是完蛋)。
文言字,大体上一字等于一词。现代汉语有些双音节词,往往是由文言中的同义字近义字或反义字所组成。区别这些同义字近义字,对于从微观上把握汉字,很有用处。以下分词类说明,只是相对的,因为一个字可能不限于一类,只能以其主要用法归类。而且汉字只能从字义上分类,并无形态标志。解释也不是全面的,只着重说明近义方面的细微区别。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但却是应该弄清楚的要点。它将使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更为准确。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汉字不仅能够适应南北方言,还能够沟通古今,值得我们下功夫学习掌握。
以下分六部分说明。
一,名词;
(一)自然,山川
(二)物品,建筑
(三)人,社会
二,代词;
三,动词;
(一)心理
(二)行为
(三)语言
四,形容词;
五,副词;
六,其它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