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台灣採認漢語拼音有利於中國文化傳承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editor.php?nt_seq_id=1787469
本刊 编辑 说明:《世界 日报》 1976 年 创办,是 北美 地区 最 大 的 中文 报纸,同时 也 是 美国 少数 几 家 发行 全国 的 日报 之一。《世界 日报》 在 纽约 设立 总部,在 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德州、温哥华、多伦多 等 地区 拥有 独立 的 发行 业务。
【社論】台灣行政院跨部會「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最近通過教育部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往後凡是涉及中譯英部分者,但視地方政府是否採用漢語拼音,決定給予或不予補助。此舉自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教育部提案所持的理由是:現今聯合國及全世界圖書館均採漢語拼音,改採漢語拼音,可與國際接軌,有利走入國際舞台,營造優質國際生活環境。
在野的民進黨抨擊此舉是向大陸傾斜的「文化版CEPA」,不是在拚經濟,而是拚意識形態。但我們要說,這是台灣當局從文化層面軟性抵拒台獨意識滋長的根本之計,不但值得肯定,有利於為兩岸文化尋求共識,擴大溝通面,在教育和文化上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至若有利於走入國際舞台不過其中一例而已。
6年前,陳水扁政權以強硬手段推行所謂的「通用拼音」法,意圖排除漢語拼音法的使用。藍色地方政權特別是馬英九執政的台北市堅決不同意。姑不論「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有無高下之分,陳水扁政權挾其執政優勢,強硬上馬推行「通用拼音」。既未考量適用性,更無適切性,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不願為「通用拼音」強行上馬的政策背書,因此踉蹌下台,當時曾志朗為求明志,演出一齣「神鬼戰士」的告別式,充分展現出個人出處進退的風格。此番裁決採用漢語拼音,自是感慨萬千。
陳水扁政權當年所以不惜數十億乃至上百億元的花費,一意孤行地推行「通用拼音」,無非就是要藉此另立一套拼音法,乃至從文化上全面「去中國化」。曾志朗下台後,台灣教育政策急遽偏向台獨意識,至杜正勝上任,更全面性地加速「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課綱所以一再引爆爭議即在此。
至於漢語拼音不過是推廣漢語和中文的輔助,以台灣地區而言,就是另一套拼音符號而已;但正因為拼音符號是幼兒教育以及推廣漢語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讓洋人學中文時,有一方便。再者,兩岸文化一體,採用「漢語拼音」,正可發揮最有效的溝通作用。在不久的未來,當全世界都得重視中文和漢語時,台灣採用「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在起步階段就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以此時全面採用「漢語拼音」,至少可以爭取機先。
再者,兩岸文化一體的概念和漢語拼音非僅具有良性溝通的條件,更重要的在於反台獨,這要比任何政治上的論述還來得有效,影響更為深遠。主張台獨者當年所以拚命要推廣「統一拼音」者(現已改名台灣拼音),就在於切割,要把兩岸從文化和歷史認知上硬生生地切開。民進黨批評馬政府採用「漢語拼音」係出於「拚意識形態」的考量,其實這正反映出民進黨的思維結構,係從「去中國化」著眼。
兩岸文化一體是否有利台灣?不論就學術文化或大眾傳媒市場,較諸兩岸經貿依賴大陸市場者猶有過之。再就兩岸文化交流言,使用「漢語拼音」當然具有極大的方便性。單就方便大陸客訪台觀光而言,相對於其他地區,即具相對優勢。同理,採用「漢語拼音」當然也有利於台灣和國際接軌。
若從海外僑教言,這正是簡體字和正體字都能使用的拼音法,有利於僑教在選用教材時,不致因拼音法不同而生困擾,且可從中擇優選用。海外僑教得以從「漢語拼音」系統同時對接兩岸文化產品,當然有利於兩岸在海外的文化接觸,在兩岸同時產生巨大的回饋效應。
總之,採用「漢語拼音」,就長遠效應言,讓馬英九施政得以提升島內文化戰略高度和視野,無論如何都是一項政治利多,也是推動兩岸文化一體化的重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