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开国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克身上。根据百度的搜索,“萧劲光”的网页为49500篇,而“肖劲光”则有94600篇。跟“萧扬”和“肖扬”相比,更显得旗鼓相当,让人莫衷一是。
“萧”和“肖”是两个古已有之的姓氏。萧姓出现很早,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殷商贵族微子启本为子姓。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国。后世萧姓名人,有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等等。萧姓分布甚广,人口众多,现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此“萧”《广韵》音苏 切,今读xiāo。肖姓出现较晚,最早的人名见于汉代。据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所举有6人,其中汉代为肖安国、肖玉等5人。明代1人,名肖靖。以上6人不见于其他史籍。此“肖”《万姓统谱》列于《去声•十八啸》中,今音读xiào。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萧和肖都是汉族的姓,虽然古已有之,但并不同源。
此外,据当代学者的调查研究,满、蒙、回、土家等族中也有肖姓,但其源流无法弄清,读音为xiāo(平声),与汉族中读xiào(去声)的肖姓显然是两码事。
汉族中的萧(xiāo)肖(xiào)二姓,从古代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两三千年,大约从明、清以来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中,萧姓人物占有相当的数量,而肖姓则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反映到字、词典中,从明代的《字勷》、清代的《康熙字典》,直到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国语辞典》,它们在“萧”字条下全都收列了“姓”的义项,而在“肖”字条下竟然无一提及。
“肖”作为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现,大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但它并不是古代去声“肖”姓的复活。解放以后,随着《汉字简化方案》的逐步推广,11画的“萧”,简成7画的“肖”。“肖”(平声)也就被当作“萧”姓的俗体字接受了下来。但1999年修订版《辞海》在“肖”字条下并没有收入作为“萧”姓俗体的义项。(据《南方都市报》2.28曾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