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许嘉璐在《大中华文库》全球首发式讲话(全文)

[日期:2007-01-14] 来源:中国网  作者:许嘉璐 [字体: ]

我们再提高一点看,提高到人生的哲学、宇宙的规律,这一点来看,我想中华文化也可以给世界人民奉献出自己智慧的结晶。比如说刚才我们的小朋友所背诵的《论语》,在《学而第一》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也是刚才杨牧之先生所提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几乎被用滥了,但是,孔子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有深意的,不是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仅仅有一个亲切感,请注意,这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第一章,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个人要不断的学习,而且要不断的复习,再学新的东西,那实在是快乐。为什么要时习之,时时的复习,因为孔子在别的章里说“温故而知新”。不仅仅自己读,自己观察,还需要和人交流。因此,如果有朋从远方来,在快乐之上就添上了内心无可言语的喜悦。为什么一定说有朋从远方来,为什么不说朋友之来也不亦乐乎,因为近处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学生经常切磋,信息源受到限制。突然有一天从未见过面或者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走来了,他有他的新知,我有我的新知,我们再交流,我又获得新知,所以,不亦乐乎。自己不断探求人生的真理,死而后已。但是,当别人不知道我胸中的智慧有多深的时候,我不生气,因为我学不是为了让人了解,是为了我自己得到自己精神的满足,我对人类智慧的贡献。第三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想这种对于新知,对于世界,对于宇宙,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是不是可以供各国的朋友参考。

再有,谁都知道,中国文化的主体或者是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又是一个“仁”字。恰巧,昨天下午我给博士生上课的时候,我用三个小时讲一个“仁”字。讲到最后了,我问我的学生们,你们听我讲三个小时,你们从我口中听没听到“仁”这个字的定义或者是解说。“没有”。因为在我读了从《论语》一直到宋明的大学者著作之后,我发现无法给“仁”下准确的定义,因为它太博大了。通过语言可以让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真正了解要心的感应。这是我总结的时候说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对它有所感应。我和学生们说,“仁”的最高境界,有《论语》上的两句话可以代替,一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告诉他们,以前我参观联合国总部的时候,就看到在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上用各国的文字写了这个民族的格言,用汉字写下来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我就不给别人。我不想让精确制导导弹打到自己的头上,我也不拿精确制导导弹打别人。我不想让毒品毒害自己,我也就不会把毒品输送给别国。我告诉学生们,这还不是最高境界中的顶端,比它更高级的,更难做到的也是《论语》上所说的“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自己想做成一个事情,在社会上立住脚,同时作为前提,要让别人做成这个事情,和立住脚,自己想达到自己人生追求的目的,国家发展的目的,同时让别人达到人生的目的和国家发展的目的,这是最难做到的。怎么样达到伦理上的要求,提高到哲学上,就是各国朋友和在座的学者常说的、理解的和谐、和合。这些东西,我想恐怕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就是我理解的以《大中华文库》向世界发行,可以指望的这些经典,给各国人民所带去的智慧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说,希望随着这套《文库》的发行,能够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除了把计划中的,还有54种书要继续翻译、编辑、出版、发行之外,我想提出两点:第一,希望这部书能起到一种推动的作用。推动什么?推动同一本书,中外的学者,如果有兴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再做一个译本。要知道,经典不是翻译一遍就完了,包括中国人对自己的经典,一部《论语》,从汉代到清代,到现在,多少种著本、多少种译本,谁都说不清,因为语境变了,语言环境变了,真正要把握先哲思想的精髓不是那么容易的,只好不停的探索,这种探索也是对人生,对世界规律的探索。因而,对质量,我想应该做到今天我们能做到最好,不是它最好。我举一个例子说,《论语》上的“仁”怎么翻译,包括我们的译者都不对。为什么?一般都翻译成很接近善的意思,或者是爱人,不对,如果这么翻译了,后面的脚注,后面的说明至少要十几页,很难翻,不要紧,群策群力,大家让它层出不穷,它是一个带动,是一个刺激,不拒绝今后其他人的。

第二,我想让它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这个带动是带动了精而再精。我想让它起到推动作用、带动的作用。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整个的浪潮或者是风潮。这样精美的书,我想不是国内的读者的能力能够采购的,甚至也不是国外的任何一个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人愿意买或者是能够买。真正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在它的推动下把这些经典,有选择的,用不同层次、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把它简要化、通俗化、趣味化,我们小时候读的《罗宾汉的故事》英译汉,到卡通,到网上,从MP4可以下载的小品,甚至于把有些意思编成歌唱出去,但是英文的依据就是这本书。这当然不是《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所能做的,但是可以起到感召的作用,可以起到启示的作用。

也许我提出的最后两点是一种奢望,但是,这种奢望不是我的,我自己认为不是我个人的,我希望它是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抱有友好的感情,抱有想了解的欲望的千百万人的欲望。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阅读:
录入: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百度百科-关于文艺复兴的知识

下一篇:有无左右论
相关文章       孔子学院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