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向全世界首发的仪式,我要对这部美丽的、精致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书向世界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十年来为这套书的编辑、翻译、出版和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的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我认为这套书在2007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向世界发行是适得其时。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的,现在世界各国开始对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越来越高的需求,中国的文化以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广度与深度走出国门,最好的标志就是在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就在56个国家建立了124所孔子学院。实际上,现在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在国务院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那里提出申请、排队、等候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还有几十个,提出的申请还有400多待审议。就在昨天,我给我的博士生上课的时候,我的一个博士生刚刚从他的国家回来,代表两所大学和他的国家的教育部向我提出,希望我能够转达,希望在他们国家建立两所孔子学院。这是在400多所之外的。
这样一个潮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人以为,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于是,中国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习见不察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交通与信息传输系统的一日千里的进步,本来隔绝各国的大洋变成了小河沟,海底的光缆把万里之遥缩短成对面之间,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粗浅的了解了中国,感到了兴趣。于是,激发了他们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欲望。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这套书要向世界发行,所以,我说它适得其时。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也是适得其时,就是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大概在两千多年里,曾经有过两次或者是三次的浪潮,一次浪潮出现在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之际,那是从汉到南北朝,沿着陆路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典籍、中国的技术走向了世界。第二个浪潮是唐宋之际,那个时候很多国家派学者、使者到中国来学习中华文化,最有名的就是日本,先后派出三十几批谴唐使。同时中国的僧侣、学者,也走相反的方向到别的国家去,最有名的就是鉴真和尚。第三次从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论语》到欧洲,以及传教士在中国搜集、购买中国的古籍与文物运向欧洲。
回顾前三次的浪潮都是小规模的,都是无序的,都是随着传播者和采集者的兴趣零零星星进行的,那是在农耕社会或者是有些国家停留在游牧时代,用着原始的交通工具,原始的书写的工具来了解中华文化。这次的浪潮的出现,与以前绝不相同,不仅仅像我刚才所说的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各国朋友要了解中国,他的目的是明确的。虽然个人的目的不同,但是,总是明确的。同时,要求的是全面的、系统的,有不同层次,就总体应该说是有深度的。因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应世界人民之需,开始也有计划地,不是无序地,使汉语、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到世界各地去。
《大中华文库》是幸运的,当它开始起步的时候,十年前,这个好形势没有出现,当它的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要向世界发行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来自中国周围的对中华文化需求的浪潮。那么,这套《文库》就应该是一艘友谊的航船,应该乘着这个浪潮驶向五大洋。
接下来我想说,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中华典籍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走向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我想,这种效应恐怕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这样做的目的。这就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加强合作与交流的前提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因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与此有关的事情,例如向友好的国家推荐志愿者进行汉语教学,派出教师到对方的学校进行汉语和文化的教学,以及今天我们《大中华文库》飘洋过海到各国去,这都是对世界人民的友谊、世界的和平、世界的繁荣所做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为什么这样说?我想从两个角度表达我的理解。
第一,文化或者叫文明。我不知道外国朋友对这两个词能不能分辨?外国朋友喜欢把它严格的区分。它本身就有一种规律,从纵观上看,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或文明,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多元构成的。宏观上看,世界的文明、世界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小到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城市,大到世界,只有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从理论上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我们让一步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人类的末日。因此,世界的文化必须坚持多元、走向多元、发展多元。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灿烂的部分,只有互相学习,把人类最好的文化与文明放到一起,互相学习,互相的融合,不断地在肥沃的土壤上再长出新的文化、新的文明,人类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那么,作为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过的中华文明,自然应该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元。但是,如果光在中国的大门之内,外人不了解,尽管是一元,但是,没有给世界做贡献。这是一个理解。
第二个理解,中国文化能给世界贡献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不是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回答清楚的问题。我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我的理解。从最简单看,中国的,涉及到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衣食住行的这种文化,就正在,以后还要继续给世界作出贡献。比如中国的烹调,我问过多少外国朋友,你喜欢中国菜肴吗?我还没有听到一个外国朋友说“我不喜欢”。现在可以说,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
从文化的高级形式看,比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功夫,中国的书法,中国的音乐,也在受越来越多的各国朋友的喜爱,这也是一种贡献。当我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我总觉得在他的旋律中有一种东方的因素,现在不可考据,他是不是受了中国音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