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的偶像团体SHE以饶舌的方式宣告:“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不管它是叫“普通话”“国语”“华语”或“汉语”“中文”也好,约定俗成的指华人圈内的共同沟通语,也就是龙应台说的,北京,上海,台港或马新华人之间的交流无需翻译,意即此。
在华人圈外,美国《时代》周刊曾在封面上以斗大的中文字“学汉语”为标题,立体的汉字像一座巨塔,人们以各种方式攀爬,梯子、绳子、徒手往上登,有人已经高高稳站在汉字的顶上,神气自若,有人才刚刚要从底座爬起。副标题像口号命令:前进!学汉语!
再看看内文的几个数据,过去5年来,韩国有16万所的高校和大学生在学汉语,增长率达66%;日本国内的中学提供汉语课程在10年间超过3倍,成为英语之后最抢手的外语。在英国,从2000至2004年,参加高级汉语考试的18岁以上学生升至57%;在美国,虽然汉语仍落后于法文和西班牙文的学习,但是中国大陆成为美国大学生留学海外增长最快速的国家。
在东南亚,中国是柬埔寨的最大投资国,首都金边有一户小家庭,没有自家的房子,住在露天的面摊,他们把13岁的儿子送去学英文,12岁的女儿学汉语;英文能让儿子在国内的外商公司上班或学习医药,拥有汉语能力的女儿可以在私人企业任职或成为翻译员。
国盛则语言强,国弱则语言亦弱,这是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只需稍稍看看欧洲主流语言的更迭,整个中世纪是拉丁语,15、16世纪是西、葡语,17世纪荷语,18世纪是法语,19世纪德语,来到20世纪成了“英语帝国”的天下,至今犹甚,语言的消长和“大国的崛起”像是硬币的两面。
回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和语言环境,国中、华小的华语文教育始终是步履蹒跚地走来,华小不止招收华裔,巫、印友族入读华小的也大有人在。换言之,学华语不是华人的份内事,它渐渐成为全球“汉潮”,这样的百年际遇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背后是以中国崛起为后盾。
政府意欲把国小打造成各族的首选小学,近年更在国小开设华语文班,教育部原有意从中国聘请华语文教师来马执教,碍于各种政策和华社的反应而作罢。而摆在眼前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小开设华文班,华文师资却也“捉襟见肘”。教长捎来好消息,原则同意独中毕业生申请师训,结业后到国小华文班执教。
华语文教育工作或维护者也不必太过高兴,以为马来西亚百年华教“守得云开见月明”,放在全球汉语学习语境来看,不过是“顺应潮流”罢了。我们要坚持的华文教育不仅是在语言工具层面(就像新加坡是把语言,无论是英语或华语,当成工具视之),更要深掘到语言的根部,那里有历史、文化、典故和汉语独有的美学。
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讲中国话,我们更不必“沾沾自喜”,毕竟英语是当前超级语言,就像美国帝国主义、好莱坞、汉堡、可乐、微软那样,全世界最方便沟通的不是中国话,是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