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港台之风盛行的十年,是中国大陆关起门来搞运动的十年。这场运动几乎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使得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包括港台在内的海外华人对中国(大陆)的了解也十分有限。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外派留学生的工作也全面恢复。自那时起,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出国留学、定居人员的数目不断增加,势头至今未减。据介绍,2004年有2200万中国人走出国门,是25年前的100倍4。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中国大陆)港台三地的海外移民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以港台移民相对集中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例。在美国,从1991年到2003年,大陆移民人数每年递增3—4万,2002年中国大陆移民人数为61282人,台湾移民9836人,香港移民6090人5。1997年以前,香港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从1998年起,中国大陆取香港而代之,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到2002年,加拿大的大陆新移民已近30万人6。不久前澳大利亚移民局公布的移民抵境统计数字显示,从1993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中国大陆移民人数劲升(从2740人到8784人),台湾移民人数涨幅不大(从785人到881人),香港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从3333人到1125人)7。除了美、加、澳之外,在世界其他地区,如南美洲、东欧、非洲等地,也有大陆新移民出现。
与老一代移民和港台移民不同,大陆新移民是和祖国一起成长的,和她一起经历了政治变迁,经历了传统文化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他们虽然来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域,却以建立在北方方言基础上的普通话作为通用的标准语,以建国后推行的汉字简化字作为通行的文字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的已不再是小区域文化,而是大区域文化。随着大陆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港台、大陆移民数量的此消彼长,区域性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通过华文媒体反映出来。
从80年代末期起,就有大陆新移民创办的报纸出现,90年代以后,这类报纸的数量不断跃升。据统计,目前美国华文报纸近百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所办;加拿大约有30多家华文报纸,其中的70%为大陆新移民所办;80年代澳洲的华文报刊只有在悉尼出版的两三家,如今已达20多家,绝大部分由大陆新移民所办;日本现有华文报刊30余种,其中80%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所办8。与原有的“港台化”华文报纸不同的是,这些报纸大部分为横排、右行文,一些报纸使用简化字,在报纸风格、话语方式等方面更加“大陆化”。此外,这些报纸大量引用“新华社”、“中新社”的电讯稿或国内报纸、网站上的信息,大量报道与中国大陆有关的新闻,而这些新闻在以前的华文报纸上是不曾有过的。
三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外派留学人员和出国定居人员数量的逐年递增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海外华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过去相对单一的种群构成变为多元化的种群构成。在被称为纽约“第二华埠”的法拉盛,这种情形就非常突出。纽约的“第一华埠”——曼哈顿中国城向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通用的语言是粤语,东百老汇一带的华埠则是福建人的天下。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裔人口迅速集中的法拉盛地区的华人则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地,他们虽然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但通用的语言为“国语”(大陆称之为“普通话”)9。
新老三代华人虽然都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大族群,但如前所述,他们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代移民早已加入居住国国籍,成为当地民族——华族公民中的一分子,政治上认同于所在国。他们的后代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日益本地化,与中华民族的深层关系所剩无几。在东南亚各国,这种情形比较普遍,许多国家曾对华人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尼西亚等国还对华人采取强行同化政策,由此加速了华人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从华人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称为“本土同化文化”。
港台移民中的绝大部分也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作为当地的“少数族裔”,他们同样存在被主体文化同化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所在的西方国家大都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对外来移民干预得比较少,这使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固有的文化传统。从华人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种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兼有中西杂揉色彩的文化称为“变异文化”。
大陆移民移居海外的时间最短,却是这个阵容最庞大的一支。他们来自中华民族的中心区域,与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最为接近,对它的认同意识也最强。在居住国落地生根以后,他们也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但是这个融合过程将是曲折而缓慢的。从华人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来自中华民族大区域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存在发展的、带有明显的内陆特征的文化,可称之为“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