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开幕式,等于奥运成功了一半”,这话说得很好;可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没人关心,而是关心的人太多,然后就像对街头棋局支招,下棋的人就乱套了。本来每个人发言时间规定只有8分钟,不幸的是“专家”们大多超时。在这样一个关于奥运开幕式的座谈会上,我们有幸在专家的带领下回顾了文字史,专家说:你们看汉字,为什么“明”字,是左“日”右“月”,为什么我们的《易经》中的“易”却是上“日”下“勿”,他还说,请注意,下面其实是代表“月”,请问为什么?我想了很久没有想通这是为什么,我更想不通这是来座谈奥运开幕式还是来聆听他对文字起源的考究?
不知何故,有专家开始对“和谐”进行解构———“请注意‘和’的左右偏旁,这叫‘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发言权’”,我认为他解释得很精妙,我更支持“和谐”,但这会到底是向奥运开幕式出主意还是百家讲坛的“说文解字”,总不能先让观看开幕式的老外去学中国字吧。
在场专家里,只有北大张颐武先生的发言是我所喜欢的,他只用了3分钟,表达了“不要太多理念,好看就行,希望组委会力排众议”的意思。
终于轮到我发言了,那时我已被专家们搞晕了,我瞥了一眼已被忽悠得面露疲色的老谋子,根据现场专家们的发言,作了大意如下的六点的“反发言”:
一、其实我们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专家,不要自以为能要求奥运开幕式去“干什么”,最多是提醒一下“什么不能干”,就像对张艺谋电影的评价一样,提醒他不要去犯某些硬伤,不要“扎了那么多刀,人还没死”这样的让大家笑场的情况出现。
二、所谓中国民俗特色实在太博大纷繁了,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懂所谓特色是指什么,北京奥运千万不要搞成一锅“民俗大杂烩”,我最烦的就是“春晚”,最烦那个民歌大联唱,晃来晃去最后没记住一首歌也没记住一个歌手。
三、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是不是会浮现出无数小孩子做天真状“哇”地一声扑到场中央一个巨大的熊猫身旁,然后和平鸽飞起,然后冲出来一帮光膀子大汉敲锣打鼓,然后是一群穿着对襟衫的老人开始在舒缓的音乐中打起太极拳……这样的情景,在中国每届运动会开幕式上都会出现的画面太平庸太形式化了,千万不要干这个。
四、刚才很多专家都提起了历史,没错,但我们不要把神话像连续剧一样一个一个铺排下来,时间长,没有重点,雅典奥运叙述了希腊神话是因为它在西方有定论而且清晰,中国神话却因为我们的地大物博和民族众多太纷杂太没有统一定论,上那些神话没有定论,容易弄得乱七八糟。
五、我建议别把北京民俗文化表面化,虽然叫作“北京奥运”,但其实是全中国人民的奥运,要兼顾其它城市、地区;而且从我现场参加过超过10届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杯开幕式的经验,像空竹、踢键子甚至玩煮面条的锅盖这样的小道具不符合那么宏观视觉的转播。
六、我们太想把中国的东西一股脑地拿出去了,我们的误区在于太强调所谓“理念”所谓“民俗”,其实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只要我们把那些为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表现出来就行,比如三国、比如西游记、比如武侠……我早在去年张艺谋刚接到聘书时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就说过“张导太适合搞奥运会开幕式”了,他的理念太够了,只要视觉上用激光和焰火拍得好看,理念一定就在里边了。
最后我说,奥运会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是全世界的,你得让老外看出咱们的好来,不要死抱住民俗,其实奥运会开幕式应该做好“减法”,而不是把各种民俗的东西来一次乱炖。“我不知这样的会为什么要请我来,我知道张艺谋您现在脑子一定很乱,听了这么多声音一定不知道怎么搞才好了,最后一句忠告是,不要听专家的,领导的……少听”。
张艺谋看上去有点累,有点不知就里,他最后总结发言,但我只记住一句,“做奥运开幕式的工作,我常常开会,一直在开会,听各种意见,简直比我拍10部电影开的会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