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热字:“被”
谭汝为
仿效日本一年一度的汉字评选,自2007年起,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在每年年初都举办有网友参与的前一年度的汉字评选。自2006年至今评选出的年度汉字,依次为“炒”(2006)、“涨”(2007)、“和”(2008)、“被”(2009)。
据新华网北京
前三年的年度汉字“炒”“涨”“和”,都是实词,而“被”却属于虚词。这个“被”字,究竟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复杂情感?新华社报道则一语带过,“这事不能说太细”,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进行社会语言角度的分析。
汉字“被”,属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衣部》:“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这里的“寝衣”,不是睡衣,而是睡眠时蒙盖之物。“被”的本义有二:一是名词义:被子;二是动词义:覆盖。
但2009年最热门的“被”,却不属于名词、动词,而是助词,它后面总得跟着个“动词”。在一般情况下,助词“被”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的动作行为。“被”后面的动词多为表示消极意义的及物动词,例如“被迫”“被困”“被捕”“被害”“被盗”“被骗”“被拆”;“被怀疑”“被误解”“被遗弃”“被迫害”“被出卖”“被强奸”“被耍弄”“被包围”“被关押”“被打击”“被批斗”“被镇压”“被侮辱”“被损害”“被吊销”等等。——这些动词的词义都属于消极的贬义,都是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当然,其中也含少数积极意义的动词,如“被任命”“被嘉奖”“被录取”等。但无论贬义或褒义,这些动词都属于别人的动作行为加于自身的。如“被怀疑”是“被别人怀疑”;“被包围”是“被敌方包围”;“被嘉奖”是“被上级嘉奖”;“被录取”是“被学校或用人单位录取”,而绝非本人自身的行为。
2009年最热门的“被”,其源起在于“被”字后接着的动词,却是本人的行为——“被自杀”。2008年夏,安徽阜阳斥巨资修建“白宫”,勇敢的举报者却锒铛入狱,被关押,不久在狱中蹊跷死亡。肇事当局说法是“自杀”,但正常人都不相信这种谎言。于是,“被自杀”一词在网络评论中诞生。
“被自杀”这种说法,令人惊悚且苦笑之处,就在于它语法不通,逻辑不合,且与情理有悖,但这个以“矛盾修辞”方式组合而成的新语词,却清晰地传递出网友对不断涌现的同类案件满怀疑窦,却无法从正面质疑的复杂心态。“被杀”自然是“他杀”,但“被”与“自杀”之间组合的逆悖与抵牾所呈现出的荒诞,却是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具象。它犹如黑色幽默,令人在惊讶悲哀之余,发出轻蔑甚至鄙夷、无奈加之无助的苦笑。举报者在狱中蹊跷地“被自杀”,因伐树而违规的农村青年在拘留所内因“躲猫猫”而突然死亡——二者前呼后应,绝非偶然。两起司法命案,在舆论监督之下,最终揭示出的黑幕,都无情地否定了肇事者最初的谎言,证实了网民群体眼睛之雪亮。于是“被自杀”这一词语,在网上不胫而走,几乎尽人皆知。
2009年7月,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却在统计数据中“被”完美地“就业”了。于是“被就业”一词应运而生,成为“被自杀”后又一个当红流行语。“自杀”“就业”都属于不及物动词,就是说这类动词的词义规约限定:一、其动作属自身行为,二、该动词后不能出现名词宾语。
其后,网上又陆续出现了“被捐款”“被开心”“被增长”“被痊愈”,以及“被和谐”“被小康”“被自愿”“被幸福”“被成功”“被潜规则”“被欢欣鼓舞”“被无比义愤”,直至“被代表”“被表示”“被表达”等接踵而来,极一时之盛。2009年夏,某网站推出“被时代”专题。——此时的“被××”,已不仅为不及物动词,也包括了及物动词(如“代表”)、能愿动词(如“自愿”)、形容词(如“和谐”)、名词(如“时代”)、短语(如“潜规则”)、成语(如“欢欣鼓舞”)等。
“被”这一特殊用法,是对传统语法的挑战,其语法逻辑虽不通,但却极具修辞效果,且词约义丰,语近情遥,余音袅袅,发人深省,堪称“无理而妙”!如不用这个“被”字,恐怕用很长的文字表述,也无法将这种不服、逆反、嘲弄、挑战、无奈等复杂而微妙的心态,委婉、幽默而洗练地表达出来。
一叶知秋,窥斑见豹,“被”字走红,蕴含着人们意识到自身话语权、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等正当的民主权益之重要。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于由各级领导部门和宣传媒体做代言人,即使从不征求表达主体同意与否,但大家一律鼓掌,司空见惯,惯性使然。因此,动辄“我代表人民”如何如何,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我们已被“被”多年,现在开始悟出自己被“被”的状况(颇有绕口令式的拗口)——标志着公民现代意识的复苏觉醒,自由表达的诉求日趋强烈——这毕竟是有益于促进社会文明,有益于维护人民尊严,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好事。其现实作用与未来意义如何?不禁想起温总理引用过艾青著名诗作《窗外的争吵》的两句箴言:“去问那开化的大地,去问那解冻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