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广泛参与的纪念活动
——《我与汉语拼音》征文活动综述
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了《我与汉语拼音》征文活动。征文活动由我学会承办。
从2008年4月中旬起至7月底截稿,各地来稿十分踊跃,最后累计应征文章多达18934份,成为一次全国范围广泛参与的纪念活动。应征文章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投稿人员以各级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最多,有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干部、工人、农民、警察,以及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老语言文字工作者等。踊跃投稿的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仡佬族、苗族、满族、朝鲜族等多民族作者。作者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年龄最大的81岁。全部来稿经评选,产生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100篇,鼓励奖200篇。并对大力组织投稿的46个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和组织奖。
来稿普遍以生动事例盛赞《汉语拼音方案》社会应用的巨大成就:(1)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方言区人纠正方音,学习普通话,特别是教师,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得到汉语拼音的帮助。(2)汉语拼音在注音识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拐棍作用,特别是帮助小学低年级儿童能够提前读写,有的文章还回顾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带给自己的收获。(3)学习汉语拼音提升了人的素质,例如有的因汉语拼音熟练而找到了理想工作,有的因学习汉语拼音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有的因共同学习汉语拼音而喜结良缘,有的因通过汉语拼音学会了普通话而改善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4)大量应征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夸赞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的强大功能,在电脑和手机的汉字输入方面,汉语拼音给汉字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拼音输入法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有的老人学会汉语拼音而迈进了信息时代。(5)一些老语言文字工作者深情地回忆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亲身经历,回忆老一辈革命家对他们的谆谆教导和老一辈语言学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为自己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方面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和骄傲。(6)大量小学教师的应征文章仔细地汇报了教学汉语拼音的心得体会,特别是针对方言区的实际钻研出的宝贵教学经验。(7)不少文章内容讲到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汉语拼音的独特作用,汉语拼音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
340篇获奖文章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有的文笔优美,抒情性很强。作者们对汉语拼音怀有深厚感情,称汉语拼音是贴身工具,是终生伴侣。
本次征文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1)应征文章绝大部分未经区县和省市初选,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2)不少作品内容空泛,缺乏新意。尤其反映出广大汉语拼音师资的理论水平较差,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应该了解的更多,因此出现常识性错误(例如以为汉语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是不同的两套字母,不知道声母和辅音的关系,不知道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和呼读音的差别,不了解浊音与清音的区别等)。(3)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缺乏了解,个别文章仍对“修改《方案》”有兴趣,提出所谓“修改意见”。(4)缺乏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对汉语拼音有不恰当的评价(如说“汉语拼音是汉语的基础”“没有汉语拼音就没有我们的母语”等)。(5)不少作品内容缺乏生活气息,有的脱离“我与汉语拼音”的主题,只谈汉语拼音而没有“我”,有的只有客观议论没有自己的体验,有的只说普通话却没提汉语拼音等。
本次征文是对5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于汉语拼音的推行和应用抱有高涨热情。应征稿件内容丰富多彩,反映出汉语拼音已经在全国深入人心,成为促进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之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质量,关键在于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音学理论修养,在推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方面要加大力度。(学会秘书处)
获奖作品选登
阅 读 快 乐
李英姿
1986年秋天,我入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实验小学。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妈妈牵着我的手四处找公布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名单,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我的名字。最后在较远的教室门口才发现我的名字。这两个班级位置相对独立,原来这两个班级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还有四个平行班作为对比班级。大家以“快班”和“慢班”称呼实验班和传统班。我被随机分到了实验班。汤原县实验小学从1985年开始“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我是第二批实验学生中的一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是汉语拼音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开发和应用。当然,那时我和同学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实验到底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记忆中,经常有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每到学期末,还会有常用字的测试。正是几年最基础的训练,培养了我良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能力、轻松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使得我在其他很多方面受益多多。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熟练阅读纯拼音的文章。我一直以为别人和我一样对拼音很熟悉。后来我发现我的拼音能力比别人强得多。我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遇到那种针对西方人的全拼音教材,我的优势就体现得明显了。因为别的老师在读出课文之前都要提前预习,而我可以张口就读,这让他们羡慕不已。那年回家收拾杂物,看到捆扎得整整齐齐那么厚的《提前读写报》,我感到异常亲切,也不禁勾起我很多小学时代的美好回忆。记得到发报纸的日子,我都很兴奋,每当老师给我们发下最新的报纸,我马上迫不及待地看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想快点读完,又想慢点看,时而默读,时而大声朗读。读完之后,便又会怅然若失,于是在反复阅读手头的报纸的同时,我又进入对下一期报纸的美好期待中。所有报纸都被我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装订,当做宝贝一样保存。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得记得报纸上一个“铁拐李卖药”的故事。同学之间也会经常讨论报纸上的内容,甚至为见解不同进行辩论。想起小时候阅读的那种快乐,真的是难以忘怀,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快乐可以替代。一个孩子最纯朴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能读到新一期的《提前读写报》。现在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小学生,恐怕很难理解20多年前小学生如此简单的愿望。读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当时的我们,阅读显然有更重要的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课外读物匮乏,好像除了课本再没有别的书可读了,更没有现在小学生经常使用的电视和电脑网络,尤其是在我们那个偏远的县城。所以阅读报纸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除了提高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外面世界有了更多了解,这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正是启蒙教育中大量的阅读报纸让我深深热爱上了阅读,如果每天不读点什么,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如今,阅读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阅读使我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明力量。现在提倡终生学习,那么阅读绝对是最好的途径。而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无疑更适宜从小培养。
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约有20种小学语文教改方法在进行实验。在众多实验中,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却一直走到了今天。我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博士生,也许就是20多年前的一次随机分班,冥冥中引导我逐渐走向了语言学习和研究的道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对我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我深切感谢使我受用终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作者是南开大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目前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