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3日,人类第一条手机短信诞生,一个英国工程师通过电脑把“圣诞快乐”这句祝福发送到了一个同事的手机上。这只是个试验,当时的手机还没有输入和发送文字的功能。
1993年,第一条商业短信在洛杉矶发出,内容是“Burp(打饱嗝的声音)”。
15年过去,短信已不仅仅是短信。
现在流行说“有事您短我”,“短”代表短信,但不当名词讲,是发个短信给某人的意思。
千万别以为大家只飞“短”不流长。由当初70个汉字的限制容量,变成现在图文并茂能翻好几页的彩信,甚至还夹带着语音、视频,短信已非“短”信。
短信容量大了,资费倒没怎么变化,而且咱都包月了,发一条也就几分钱。不过,话费账单上那不是“真身”,短信富过比尔·盖茨,“身价”已有数百亿美元。不信您瞧,大家狂发短信参加互动节目的当口,交通台乐了,湖南卫视乐了,超女乐了,移动运营商更乐了。
铺天盖地的祝福和段子、此起彼伏的铃声和笑声里还蹦出过一个时髦职业。咱都没法计算读过多少“付费”短信,因为那些短信写手实在太能“编”。
随后经过网聊千锤百炼,再加QQ和MSN的强化训练,终于满城尽是金手指。人人都成了写手,藏在短信的后面,比面对面表达时更加自在安全。
短信也不偏心,它不仅是为思考留出空间的盾,还是为行动增长勇气的矛,可以回环婉转“写意”,也能直截了当“陈情”。比如抄起手机,跟老婆说“今晚不回家了”。
短信多了,咱的文字也被拐带了,有段对“短信体”的描述:70个字,结尾或幽默或哲理或双关或言情,强化语言精彩,对白生动夸张,情境隐喻内心。但是啰啰嗦嗦一堆,不如人家王小山一句话给短信下的定义:短、不信、幽默且批判。
从一句“圣诞快乐”开始,短来短去15年,尽管你我可能因此手指腱鞘发炎,可能因此智力下降,但明早起来我还是想问:
“今儿,您短了吗?”(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