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字形调整”八疑问

[日期:2010-01-18] 来源:今晚网  作者:刘大枫 [字体: ]

  日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其中44个印刷宋体字的字形被调整:①“琴、瑟、琵、琶”上左部件、“徵”字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籴、汆、褰、衾”部件“未、米、水、衣”末笔捺变点;③“巽、撰、馔、噀”左“巳”部件末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部件“木”由竖钩变竖,去掉钩;⑤“恿”字部件“甬”和“瞥、弊、憋”上左部件中的右肩横折钩变横折,去掉钩;⑥“蓐”字中下部及“唇、蜃”二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即部件“辰”中的长撇改短撇,类推还有“溽、缛、褥、耨、薅”;⑦“毂”字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对此,我想提出八个疑问。

  一,究竟为何改。字形调整总要有理由。8月12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语焉不详,仅说一些字“不符合字形规则”;8月19日专家工作组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问题解答”,称这是“按照字形处理原则”进行“微调”,以“取得宋体字笔形变异上的一致”,原则包括“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等;8月21日有专家接受新华网访谈,又解释这是“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的习惯”,如将捺变点,是为在有两笔捺的字中“避重捺”。但所有这些,都令人如雾里看花,不知字形调整究竟为什么。尤其既强调“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供阅读”,又大讲“书法美学”可以为依据,更可谓郢书而燕说。真正令人信服的理由,其实只要一条即可,请问有吗?

  二,能否随便改。44个字中,不少字自古以来就按调整前的字形写,如“未、米、水、衣”末笔是捺而不是点,“木”中间是竖钩而不是竖。于是对于调整字形,人们自然大惑不解: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汉字,难道无充分理由,也可想改就改吗?这还叫“尊重汉字结构”吗?还有针对“唇、蜃”二字,说“原来传统是什么样我们就按照传统的样子来恢复”,那么对其它字,是否就不讲传统了?

  三,改后怎么写。既然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手写仍然是楷体,问题就立刻产生了:手写字形若与作为规范的印刷宋体字形不一致,如“衾”字末笔成一捺,“茶”字中间成竖钩,是算错字还是不算呢?如算错字,可以手写楷体尚未调整据理力争;如不算错字,则二者并存,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面对两难,何从?

  四,是否真统一。字形调整,强调“遵循统一规则”。但为“避重捺”将“魅、籴、汆、褰、衾”诸字末笔由捺改成点,而“未、沬、妹、昧、寐”,“屎、粜、粟、粲、粱、糜”,“汞、尿、荥、泵、泉、浆”,“袭、袋、袈、裂、装、裘、裟、裴、裳、襞”诸字因无重捺则不改,那么对相同部件“未、米、水、衣”来说,岂不造成了新的不统一?更愕然调整后的“刹”“铩”二字,部件“木”竟也不同,前者左一撇右一点,后者左一撇右一捺,“遵循统一规则”云乎哉?

  五,如何求统一。“遵循统一规则”,一般说来并不错,问题是由谁统一,谁被统一。“恿”字上部件“甬”右肩横折钩变横折后,与上部件无钩的“勇”字统一了。但费解的是“甬、涌、俑、踊、蛹、鲬”等字皆有钩,缘何不将“勇”由无钩改有钩,而非要将“恿”由有钩改无钩呢?而且重要的是,“恿”“勇”皆因部件“甬”作音符而读yǒng,“甬”字不改,只改“恿”字,道理何在?

  六,是否有定准。这次字形调整,强调总体风格要“平直方正、对称均衡”,但“魅、籴、汆、褰、衾”诸字为“避重捺”,末笔由捺改成点,却又不讲与左面一撇的对称和均衡。关于“传统”,也如疑问二所说,显然顾此失彼,左支右绌。再看这次规范,还将已停止使用的51个异体字恢复为规范字,同时将原来已由异体字恢复为规范字的29个字中的4个,仍按异体字处理,再次废除;如此颠来倒去,翻来覆去,又总有道理可讲,遂不免令人担心:字形调整是否有定准,会不会今天这样改过来,明天再那样改过去呢?

  七,“群众”在哪里。这次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显然值得赞赏。但关于“群众”,却也还有话可说。这就是规范既然“根据群众和专家意见”制定,何以发布后却遭到约90%被调查者的反对,甚至被认为是“穷折腾”。而且奇怪的是,对于反对声浪,从网络和报纸上即可得知,而专家在新华网上却说,“根据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真不知所据何来,“正面搜集”又是何意。

  八,有无“专家病”。“专家病”是指有些专家,因专业知识所累,或研究任务所需,有时将问题复杂化,甚至沉溺于学术泡沫之中,结果不仅脱离公众,脱离实际,而且自己也跋前踬后,羝羊触藩。应当肯定,几十年来,对于汉字的改革和规范化,专家们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关于字形调整,却非无懈可击。因不论手写体还是印刷体,当一些部件处于不同位置时,其中笔画的变形处理,如横变提、捺变点,谁都不会见怪,如今大张旗鼓地宣布“调整”和“统一”,反倒自受其扰。而专家们耽于“字理”,颇多词费,却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甚至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就更令人尴尬。而且纰漏也有目共睹,如一位专家说“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就不啻一种幽默。凡此种种,不禁令人怀疑,关于字形调整,我们是否染上了“专家病”?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汉字规范”事件七大“怪”

下一篇:汉字整形究竟折腾了谁
相关文章       通用规范汉字表 
本文评论
  很好   (1220014300会员 ,2010-09-25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