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現況
日本
日本在唐朝時,每次派遣使節到中國,都有學生僧侶同行。譬如著名的留學生有:吉備真備、大和長岡,開元五年來中國,留學十七年,攜帶《唐禮》、《樂書要錄》、《東觀漢記》等書回日本;道昭,於永徽二十年來中國,跟從玄奘學法相宗及禪宗;空海大師和戒明、德清於大曆七年同來中國,學密宗於長安青龍寺。並且戒明和得清二人,將日本聖德太子所著《勝鬘經義疏》、《法華經義疏》傳入中國。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百四十五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建元大化,由玄理等輔佐孝德天皇從事政治改革維新,一切典章制度,都取法於唐朝,史稱大化革新。
直到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有廢除漢字的運動。日本於1946年公佈以完全廢除漢字的“常用漢字表”但始終未能廢除漢字的使用。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制定漢字新字體,漢字字數限制等政策。但由於長期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實際上,沒有廢除漢字的傾向。至今越是正式的文件,漢字使用的數量越多,因為漢字對於語意的表達,要比拼音字準確清晰。漢字水平,成了日本人素養的指標。漢字目前在日本幾乎成了一個高利潤的產業,譬如有關漢字程度檢測考試的書籍“漢檢”以及有關漢字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受歡迎。由日本財團法人,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舉辦的漢字認證考試稱,“漢檢”在2008 年有 2,893,071 人參加了考試。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學生漢字程度標準:一級,大學畢業生為 6000 個常用漢字,二級,為2958 個漢字。高中畢業生須學會 1945 個漢字。由此可見漢字在日本,仍然擔當著重要的社會運作功能。
韓國
二次世界大戰後,南北韓也出現“廢止漢字,專用諺文”的呼聲,甚至有強力主張繼續使用漢字的大學教授,被迫辭職的事。自 1990 年主張恢復漢字的呼聲越來越普遍。1998 年,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成立,領導人李在田,是朴正凞時代的陸軍參謀總長。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的主張有以下三項:一,漢字是東亞的通用語。二,韓語應該和日語一樣,使用漢字。三,規定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教學。同時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諺文”是可以向世界誇耀的文字。再加上目前負責教育的官員和教職員們,生長於缺乏漢字教育的時代,對推行漢字教育,並不熱心,結果小學的漢字教育,僅由地方政府各自設計。
自 2011 年開始,韓國政府已將學習漢字,列入小學正規課程。而民調顯示,83% 的南韓家長,贊成恢復學習漢字。一般韓國的大學,將漢字測驗程度,列入畢業資格的一部份,二級為 2000-2800 個漢字,三級為1000-1800個漢字。
越南
在十九世紀之前漢字已傳入了越南。在 1945 年之前,越南的學校教育是以漢字為主。1945 年越南民主共合國成立後,越南北部的漢字教育被廢除,採用十九世紀由法國傳教士設計的羅馬字母拼音字。1975 年之前,南越在中等教育課程裏,仍保持漢語教學。1975 年之後,整個越南統一實施羅馬拼音文字教育。直到 2000 年左右,開始有恢復漢字教育的討論。因為越南的歷史文獻,都是漢字傳寫的,而越南青年國民,無法閱讀自己的文獻。胡志明大學語言學教授高春灝(Cao Xuan Hao)曾說,捨棄了漢字,是越南文化的一大損失。2006 年 7月,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訪問中國時,曾表示恢復漢字教育,對越南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於 2009 年,越南有數十位學者聯名上書教育部,建議漢字須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
中國
中國自1920年代,就有一部分學者提倡漢字拉丁拼音化。1931年,9月26日,在海參威舉行“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穌聯代表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新文字》並發表十三條共同宣言,廢除漢字,以拼音文字代替。1954 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估計並宣稱:“漢字難以在短時間內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新舊文字的過渡期,因此在策略上首先須破壞漢字的行體,削弱漢字的功能,以簡體字,創造漢字利於拼音化的條件。”簡化的策略包括:一,“音素化”(文字的本身只代表發音,不具有任何其他文字的意義,因此同音字的數目可以大大的減少。二,“多音節詞類化”(模仿拼音字的寫法,看上下文猜這文字的意思)。三,“文字的簡單化”(減少筆畫)。1956 年推出了,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使中國進入了廢除漢字的起動階段,稱為“一簡”。1977年,國家推出了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因為二簡出來的文字,結果誰也看不懂,譬如“副主席”簡化為“付主席”。所幸於1986年,國務院通知,停止使用“二簡”。
由於電子網絡信息的應用,中國政府1980年公佈了 GB 2312-80即《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 收入6763個漢字簡體字。實在不夠使用,為適應繁體漢字處理的需要,於1990年6月,中國政府又公佈了GB/T 12345,即《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輔助集》可看成是GB 2312的正體版本,該集共收集6866個漢字。並於1993年改爲強制性標準。即使如此,仍滿足不了電腦系統的需求,如IBM 和微軟,甚至中國國內電腦系統,都使用台灣的Big5,大五碼,系統。1995年 12月,中國政府再推出指導性文件《漢字內碼擴展規範》又稱GBK標準碼集,共收集了20902 個漢字,包括簡體與正體。2000年3月,中國政府公佈了國家標準GB 1803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的擴充》,收入27533個漢字;並於2005年更新,共收入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字符在内的70244個漢字, 2006年5月開始實施。雖然收入了幾乎所有的常用正體漢字,但只限於在電腦及通迅領域使用。不像日本,可以在法令、公文、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領域上使用。不過中國正體漢字的恢復,隨著傳統漢字的優越性和實用性的展現,是指日可待的。
台灣與港澳
台灣、香港和澳門,在所有的社會的領域裏,一直使用正體漢字。在學習上並不比拼音字更困難。在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上,并沒有造成阻礙。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上,沒有斷層的現象。台灣在語文教育和推廣方面,於五十年代初,成立了“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編審中小學語文教材及成人教育工作。台灣採用“注音系統”教導文字的發音。“注音系統”的優點是,不會與英語的拼音混淆。譬如“Bush”以注音翻譯是 “布希”,以漢語拼音翻譯是“布什”。台灣有一份報紙,叫“國語日報”每個漢字旁都有注音,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好教材,同時也是一份很好的語文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