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江南民谣“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就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相关链接:
开封人的“三月三”
“宋代上巳节更多的似乎是郊游踏青,众人相约到水边,饮酒行乐。”据市民协副主席孙润田介绍。
“后来又传‘三月三’为西王母娘娘诞辰,明清时改为风筝节。”孙润田说。北宋时,开封的风筝已十分繁盛,到明清时,开封的风筝时兴置风壶,响声如吼,又呼为嗥,且风筝种类多样。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当时的人们都要在禹王台设大会斗风筝,当天繁塔前彩台高筑、锣鼓喧天,餐棚酒肆多达数百家,各种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宋代,放风筝成为开封老百姓喜爱的户外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生动描绘。开封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三月里,刮东风,姐姐领俺放风筝。放蝴蝶,放蜻蜓,四方蛤蟆尖肚蜂。还有一对鸳鸯鸟,放着放着姐脸红。”
开封风筝历史久远,品种多,扎工精细、惟妙惟肖、花样百出、巧夺天工,在全国小有名气,民间艺人制作的鹰、鹤、燕、蝶、蜻蜓、龙头蜈蚣等,属风筝中的上品,其中尤以龙亭风筝最有名气。
开封不仅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而且放风筝在开封有许多讲究,比如将放飞后的风筝线剪断能“放病放灾”,掉到自家院子里的风筝也不能捡,要捡也要用砖压3天才能动。而与这种习俗相反的是,有些地区最忌风筝断线或掉落,认为会把福气带走。断了线的风筝落在谁家,会给谁家带来福音,风筝主人要千方百计讨回,捡到风筝者要在风筝上扎一个洞,再还给主人,表示已将福气留下来了。
在古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在意“三月三”了,但是,大家其实也在按照“三月三”的节奏活动。比如放风筝,过了年,天气晴暖,草木生发,春风拂面,天上的风筝多起来。“也许放风筝的日子就是开封人的三月三吧!”问问在广场放风筝的人们,他们可能会这样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