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应对措施
(一)充分认识加强傣语文工作的重要意义
傣语言文字是德宏自治州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是自治民族行使自治权利的重要工具。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发展傣语文,切实做好傣语文工作,不断提高傣语文工作水平,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平等自治权利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傣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全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努力营造“好读书、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傣族群众大多数聚居在农村,因此,转变广大农村傣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更不可能有读书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傣学会、村委会、社干部和青年、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农村傣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关于读书和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傣族群众的求知意识;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将“书籍”放到至高的地位来看待,我们的全体傣族同胞理应“好读书、读好书、会用书、用好书”!傣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要率先垂范搞好宣传,并规劝自己的亲戚朋友远离毒品和赌场,倡导他们亲近图书馆、书店、文体活动室等健康场所。各种媒体,特别是傣语傣文媒体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积极营造“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使“读书学习为荣、不读书不学习为耻”成为广大傣族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良好风尚。
傣族的“奘房”(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膜拜佛主的圣地,同时也是傣族思想、文化、教育的传播地;是傣族村寨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沟通联系千家万户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傣族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日常宗教庆典、节庆法事都是在“奘房”举行的。“奘房”在傣族人民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凝心聚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应充分发挥好宗教文化阵地的作用,使其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
总之认识问题不解决,傣文推广便是空谈!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还有待同胞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认真加以探讨。
(三)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民语文的条款规定
州委、州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语文传承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民语文保护与传承工作在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化传承、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的工作力度;边检站、口岸码头、车站、机场、宾馆、酒店、饭店、公厕、商场、招牌、布标、灯箱、户外广告、路牌、门牌、地名牌(碑柱)、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公章、有关民族事务的公文、公告、标语、宣传册等必须有傣文。要在傣族全民中进行傣文扫盲普及教育。德宏师专和德宏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州仅有的两所高校,理应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德宏师专应成为傣语文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阵地,建议在德宏师专开设“傣族语言文学系”。力争将傣语文测试分数作为升学、参军、考公务员、事业人员总考分的组成部分。大力培养傣族各类专业人才,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能熟练应用傣汉语言或两种以上语言文字(含外语)、德才兼备、专业技术过硬的傣族优秀人才,组织人事部门理应列为重点培养和提拔对象。
建议州委、州政府尽快研究出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并将民语推广普及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建议设立州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杰出贡献奖”和 “傣语言文字奖”,对傣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奖励;推行“傣语文水平考试”,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展开测试,并由州民宗局和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四)为了傣语文的保护与传承,建议将每年的1月1日(小傣历)定为“傣语日”。全体傣族同胞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母语,要认真学习傣语文,了解傣文化。
(五)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
建议民宗部门研究制定《德宏州傣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汉傣两种文字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傣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建设,保证傣语文工作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傣语文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州人事部门研究制定《傣语文播音、翻译人员岗位津贴发放办法》。在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等媒体中设立“民语特岗津补贴”,并进行民语特岗定级(技术职称评定)。
(六)加强标准化傣语文编审工作
建议民宗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委员会(成员由傣族历史、傣语文、泰语、掸语、缅语、宗教、民俗、出版、艺术等专家组成),重新修订《傣汉词典》和《汉傣词典》,编制《傣泰掸词典》,对傣文传统词语、词条、外借词加以确认、补充、剔除和更正。认真做好傣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成立“傣语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统一新词术语,做好傣文信息化工作。认真研究和规范新词、术语的民文表述方式,并尽快普及。进一步规范傣族语言文字,新词汇的研制必须严格按照傣民族的语音特点和构词法;傣语词汇除保留传统词外,可多吸纳泰语、掸语词汇等,不断拓展词源。
(七)开展调查研究
民宗部门应尽快组织人员摸底调查傣族群体中使用傣语、傣文的相关情况和数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傣语、傣文普及工作;认真履行职能,不断挖掘傣族语言文字资源,为自治州桥头堡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八)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外宣工作
进一步提高傣文报刊、出版编辑人员的敬业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对编译队伍的经常性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编辑和翻译能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和乘载功能,不断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傣语媒体应强化“五性”,即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艺术性、实用性;强化“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新闻媒体要突破狭隘的“本地事本地人听、本地事本地人看的本土观念”,要站在桥头堡(纽带与桥梁)前沿的“视点”,不断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报刊版面要进一步活跃,吸引读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典型的案例教育人;将古今中外,特别是国外同源民族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傣文,并将傣族的历史文化及优秀作品翻译成外文进行广泛宣传,若条件允许可考虑出一本既有傣文又有外文(英、泰、掸文)的外宣杂志,以提升傣民族的国际社会认知度;鼓励每一位识傣文的读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订阅、订购“我们自己的报刊和书籍”。只有这样,傣文报刊、书籍才会拥有更多的读者,发行量才会增加,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九)提高傣语文的普及率和巩固率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比如,网络、电脑、手机等媒体系统软件要有傣文版。这些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应成为我们的同胞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现实情况而言,依靠寺院、学校和行政手段来推广傣语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州委、州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应拨出专款,开发出傣文网络应用系统,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认为待傣文网络软件系统开发成功之后,傣文推广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网络来普及;此外通过建立“傣文交流群”及各种兴趣群,来吸引同胞,实现凝心聚力。傣协会、佛协会、互助会、诵经团、傣族网站、傣族吧、QQ群可以民间社团的名义通过对外联络,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组办“东南亚、南亚同源民族国际论坛”、“佛经答辩”、“傣语论坛”、“ 傣语专题研讨”、“诵经会”、“赴斯里兰、印、泰、缅佛教圣地朝拜”、“边民联谊”、“同源民族社团联谊”、“寻亲观光”等活动,以激发广大傣族同胞对傣文化、同源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同源民族和民间社团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人员往来。
(十)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
为了傣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笔者建议应尽快成立“德宏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工作机构”, 成立“德宏州傣族语言研究室”,为便于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德宏州傣族语言研究室”可设在德宏师专;将普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议在州直、县市直、乡镇、村委会分别设立傣语文推广培训学校(可挂靠)。
要推广好傣语傣文,首先需要做的是提高认识和强化“民族认同感”,想办法让同胞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除了要充分发挥语言研究、传播机构和媒体的作用外,还应提升和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傣协会(傣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促进会)的作用,将其设为政府的职能群团机构(州、县市、乡镇三级分别设立分支机构),内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如历史研究、同源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传播,宗教及民族节日、传统礼仪、社交语言普及、对外联络等专门委员会。明确职能,设定岗位、编制,活动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此外,傣族的道德伦理、历史、民俗、现状等相关内容应写入大众化的教科书;自治地方的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十一)加强与周边同源民族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德宏地处祖国的大西南,与缅甸接壤,与印度、孟加拉、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毗邻,德宏的世居少数民族与境外的跨界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和血缘关系,传统文化习俗相同和相近,德宏处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加快桥头堡和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区的互利合作,培养和储备对外贸易、对外联系、对外交流所需的外语专业人才就显得日趋迫切和重要,因此,建议州委州政府应尽快将培养和储备东南亚、南亚语言人才纳入《德宏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和师资,在德宏师专开设东南亚、南亚语相关专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牢牢把握“主动权”,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德宏的发展,德宏的腾飞培养和储备必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傣族同胞除了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傣语外,还须利用好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决条件和区位优势,学好汉语、泰语、掸语、阿萨姆语、印地语等语言文字;定期选派优秀傣族青年、学生、僧侣到东南亚、南亚国家学习交流、劳务输出和输入,实现文化、宗教、语言互学、互通,不断提高傣民族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十二)改革双语双文教学,提高傣族聚居区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在乡村傣族聚居区推行双语教学是普及双语基础的有效途径。双语学习,使得傣族学生和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通过对母语的学习确认自己的族群身份;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加强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来思考自己的处境。但是全国新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原来的双语双文教学在课程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吻合之处。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双语双文课程进行改革。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双语双文课程的定位、学制、教材,努力提高双语双文教学水平,使双语双文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的政治、发展服务。在民族小学教师中推广双语双文,每一位傣族教师既要掌握好傣语傣文,又要提升汉语汉文水平,加强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克服双语教学和双语使用当中产生的暂时性“语言转换不适症”,着力提升傣族学生母语的普及率和巩固率。傣族聚居区还要扎扎实实推行傣汉“双语双学”成人教育,已停办双语教学的学校必须尽快恢复。傣语傣文学习可采取“家庭成员互教”、“亲友互学”、“一对一,一传十,十传百”等方式传播开来。
(十三)国外成功经验
在国外,通过热心人士的倡导、政府的语言政策等各种手段实现某种濒危语言或死语的复兴,例子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希伯来语从死语恢复成为以色列人的日常用语。
犹太民族面对已经消亡的希伯来语,将使用希伯来语作为实现犹太文化复兴的重要途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十四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他们从家庭开始,通过教学、宣传等手段,促进了古老的希伯来语的复活,使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的国语,也是全世界唯一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语言。
希伯来语曾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古希伯来语写成。当犹太民族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当地的语言,使希伯来语同当地语言混合使用,如西亚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基本上都说阿拉伯语;中、东欧的犹太人把希伯来语与德语相混合,形成了意第绪语;西南欧和拉美的犹太人讲古希伯来语与西班牙语混合而成的拉迪诺语。自中世纪以后,希伯来语逐渐成为犹太教拉比们在举行宗教活动和祈祷时使用的书面语言,及学者们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进行诗歌创作及篆刻碑铭的文字,作为日常口语的希伯来语已经死亡了,然他们却通过不懈努力其死灰复燃,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今以色列的国语。
他们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1、语言复兴功臣—本?耶胡达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让希伯来语死灰复燃,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今以色列的国语;
2、身体力行,宣传使用希伯来语;
3、建立了“希伯来语言协会”;
4、在收集和创造了数千个新词汇的基础上,本?耶胡达编出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
5、以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为教学试验对象,孩子刚出生时,就对其讲希伯来语,要求家庭成员学习和使用希伯来语;
6、以家庭成员为教学推广试验获得成功后,在社会上逐步展开;
7、把希伯来语从一种复杂生硬费解的老式语言转化成一种简单、逻辑性强的现代语言;
8、简明、实用的特点,使成千上万的移民容易学习和掌握;
9、开办“乌尔潘语言学校”。就世界人均语言学校数量而言,以色列当数世界第一。几乎所有城镇、乡村以及边境安置居住区,甚至部队里,到处都有语言学校——“乌尔潘”(速成语言学习班);
10、“乌尔潘”很少是全日制的,或上午、或下午、或晚上开课。犹太新移民通过在“乌尔潘”的强化语言训练,在6个月里,可掌握日常生活用语和基本的阅读能力;
11、重建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发明新词汇和使古老的希伯来文字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12、在以色列,由于受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往往在正式、公开的场合讲希伯来语。年轻人的希伯来语往往比老一辈说得标准,在家庭里往往会出现孩子教父母讲希伯来语的现象;
13、希伯来语的复活,不仅是使之成为以色列的国语,应该说它已成为犹太复国主义核心的组成部分。希伯来语的复兴不仅创造了语言学上的奇迹,还带来了希伯来文化的复兴,它不仅是犹太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这些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