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

四、原因分析

[日期:2013-03-10] 来源:傣族网  作者:陈岩西 [字体: ]

    四、原因分析

   (一)认识问题

   傣族的道德伦理,傣族的历史、民俗、现状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进入大众化的教科书;自治地方的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系。如今,教育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自治地方主体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体系并不健全。

   有人说,“ 傣语文的辐射半径太小,应用范围太窄,学习傣语文不如学习汉语文,学习傣语文有什么用,学习傣语文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汉语文与傣语文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傣语才是我们傣族自己真正的母语!”母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拿自己的母语跟汉语相提并论是十分荒谬的!

   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都是同等重要的。世界因为丰富、多元而精彩和美丽,反之是可悲的!例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的朵朵花儿——各具特色、争奇斗艳,谁说不美?倘若某一天,大花园里仅剩下唯一株花卉时,世界不就成了一片繁华的沙漠了吗?况且学习和使用傣、汉两种语言并不冲突,谁说学了这种语言就忘了另一种语言?正相反,懂的语言越多,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越活跃;会应用多种语言,对思维空间的扩展、表达能力、思辩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比较、对语言的敏感性、语言的感悟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好处。学习傣语文和汉语文,就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就能了解到不同语言文字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规律,语言思维的差异等等。学会了傣语文,对学习泰国语、老挝语、缅甸语、掸语等都有帮助,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假如我们的同胞们对“傣族”这一称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身份证》、《户口本》上“民族”一档写着“傣族”两个字,除此之外,其民族特性、特征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时,那他(她)还算真正意义的傣族吗?或者将来只能在历史教课书中才能找到“傣族”两字的时候,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啊!

   时下是市场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因而文化教育日显重要。然而,无论是生活在县城里的傣人,还是生活在农村的傣人,天性乐观,自我满足心理较重,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抗争意识。由于受南传上座部佛教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90%的傣族信徒将人生希望寄托到“将来、来世”,而对“现世、今生”缺乏理性思考和实际作为,因此,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远不到位。大都对子女教育 “投入少、要求少、标准低”,而对佛事活动投入“过多、过频、过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傣族社会对文化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

   当前,傣族社会中“读书学习、好学上进”的风气正在弱化。目前,35岁以上傣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双语(汉语、傣语)文盲、半文盲大约占全州傣族人口的43%。傣族群众,特别是农村傣族青年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面前变得不知所措,难以应对,一部分傣族青年思想空虚、丧失信仰、忘记传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豪饮无度、沉缅赌局、金钱至上、个人至上……这种现象如不能尽快扭转,它将对整个傣族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恶劣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如何挽救这些“迷途的羔羊”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傣语文自身的弱势

    几乎所有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都是一种“弱势语言”,仅从它的称谓——“少数民族语言”就知它只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既然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那它就是非主流语言,那它必然处于劣势地位。从人口数量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而傣族仅总人口的0.094%;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5.46%,目前,这些数字仍在下降。当前,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农村搬进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张、盲目扩张致使不少村寨正被融入其中,此外,迁徙、人员流动、主体文化媒体传播等原因,使其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包围和同化的情形之下。在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度里,在以汉语为主流语言的社会里,少数民族的母语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正在淡化。

    通常傣语文易表达的,主要是傣族的传统日常生活内容,而政策理论、专业术语、科技用语、抽象概念等,傣语难以表达(受制因素较多)。即使造出了新词也很难得到本族民众的认可和普及开来,因此,离开傣族传统生活圈,傣语文的承载和表达功能无形中会受到限制。随着傣族传统生活的改变,许多新概念、新术语、新词汇等不断引入傣族生活之中,傣语文表达功能消弱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三)傣语文专业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在自治州内,能够为熟练掌握傣语文者提供就业岗位的十分稀少(仅地方报社、电台、电视台、影视译制中心、出版社、《勇罕》杂志社、傣剧团等有少量岗位),这一现实问题制约着傣语文的推广和普及,从而难于激发傣族民众学习母语的热情。

    (四)长期汉化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媒体都在强力推广、应用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虽然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逐步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便于交流,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少数民族语言应用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根据中央精神,各自治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贯彻意见,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地方出台的贯彻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一些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法律保障,例如语言的平等性、话语权受到制约,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前景十分堪忧。汉语是中国的主流语言,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外还得学习汉语,从小在学校里接受汉语教育,而脱离了母语环境,其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而正在发生“变异”。民族意识一代一代淡化,民族传统一代一代弱化,虽然各地各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程度不同,但少数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已成为了一个趋势。

    (五)母语意识淡化

    一些父母认为掌握傣语不利于进校读书,不利于升学就业,不利于外出交际等,平时不教孩子学习傣语,自己在家里与孩子交流也不使用傣语,父母对子女在家里或遇到同胞时是否必须讲本民族语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少傣族干部,由于长期接受学校教育,长期处于汉语环境之中,汉语思维过重,觉得讲傣语难于准确表达思想,或担心说傣语会让其他民族听不懂,带来不便或引起误会,因而不愿在公共场所说傣语。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傣人的“母语意识”,从而在一部分傣人中形成对傣语可讲可不讲,傣文可用可不用的想法,自然不会重视傣语文的学习和应用。总之,95%以上的傣族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5%的傣族觉悟者与95%的普通民众,在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在族群中,茶余饭后所听到的大多是一些无奈的唉叹声!

    (六)傣语交际范围变窄

    改革开放以前,傣族群众人居相对固定,人员流动不大,来自外界的思想、观念、信息、文化冲击小,傣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受外界影响不大,傣语是傣族的第一交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人员的流动,汉语的迅猛普及,使得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例如到售票处,用傣语买不到票;用傣语打110.119.120.114,工作人员听不懂傣语;到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部,办事员听不懂傣语;到医院就医,医生听不懂病人用傣语述说病情;到法院打官司,法官听不懂当事人用傣语申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此外,不少人外出学习、打工、参军等等原因,致使不少傣族群众脱离了傣语交际环境,而不得不融入汉语交际环境。

    (七)思想观念的转变

    为了生计,向往都市生活,“多挣点钱,过上好日子”,是多数农村青年的美好心愿和现实需求。不少农村傣族青年男女来到大城市里学习、打工、谋生;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耳濡目染汉文化及新奇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卡拉OK取代了傣族民歌,迪斯科取代了嘎秧舞,时尚装束取代了民族传统服饰、时髦发型取代了传统民族发式、、、不少现仍在城里打工和已到故乡的傣族青年,淡忘甚至彻底放弃了傣家人的传统礼仪、禁忌,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傣语;民族感情淡化,宗教信仰淡化,有的甚至放弃傣族民众遵从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改信其它宗教,变成了似傣非傣的局外人,游离于汉与傣之间,交际语言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要么使用汉语,要么使用汉傣混杂的“新语言”。

    (八)政治体制因素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对难于调合的矛盾。国家要发展、要统一、要稳定、要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是不能变的,这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尤其是内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与传承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所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延缓其消亡的时间和速度,总的方向和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但是,文化无国界,语言无国界,宗教无国界。跨国界民族与内地少数民族的状况有所不同,跨国界民族由于彼此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和血缘关系,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单词发音大都相同或相近,如傣、泰语相通率大约是80%,傣、掸语相通率大约是95%,因此,政治因素并不能阻断同源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宗教的传播和语言的交流。

    (九)心理因素

    傣族心理有时也存在矛盾的方面,既有包容、接纳、开放一面,同时,也存在自卑、不适、保守、自私的方面。傣族族群中一些人在与其它民族交往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一些弱点,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经受不起异族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冲击与磕碰,不少傣族同胞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缺乏自信。

    (十)民族认同感缺失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傣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汉文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傣族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非观念、语言习惯、价值观、价值标准、审美观、伦理道德意识等等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这边学一点,那边丢一点,结果就把本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东西都扔得差不多了!有为数不少的傣族民众对本民族的“原汁文化”逐渐丧失了信心,民族认同感严重缺失,而倾向于汉文化,致使具有本民族代表性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戏剧、民族器乐、民族礼仪、民族习俗、生态文化、民族历法、民族医药自然流失和废弃。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有的已经失传。傣民族传统文化自然流失的现象日趋凸显,异化的倾向正在加速。如何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强化傣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急需深思的问题。没有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何说起?没有民族认同感,哪儿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傣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能有希望吗?当前,傣族的历史、语言、文学、影视、音乐、舞蹈、宗教、工艺、书画、摄影、时装、医药、翻译......这些方面的挖掘很不到位,这些工作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工作需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傣族同胞们集思广益,积极行动起来!

    (十一)代际传递出现断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认同观念的转变,傣族与外族通婚,尤其是与汉族通婚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傣民族异化程度加重、汉化的速度加快。在德宏城乡,“爹汉妈傣”或“爹傣妈汉”现象随处可见,“汉傣家庭组合”十分普遍,仅从不少傣族群众的“姓氏名字”中,便可追寻到汉族血脉渊源的线索和印迹;与异族通婚增加了傣族的人口数量,傣族人口质量也有所提高;与异族通婚对于整合、优化傣民族个体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无度吸收异族成分的后果是导致傣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环境、交际语言取向等等发生了变化,汉语取代了傣语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际语言,尤其是傣二代、傣三代身上尤为明显;不少做父母的不用母语、民族精髓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导,其结果导致自己的母语——傣语,傣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过早出现断层,在城区傣族居民、机关干部子女中尤为突出。本民族中的高层官员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淡化,对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不够;远离族群、脱离语言环境、同化、异化、官方教育体制、城市化、使用者放弃、不同语言的混杂等等因素也是导致傣语文萎缩和退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在德宏地区专门从事:傣语言文字研究,傣族历史、文献、佛经研究和传授,文学、音乐、影视、舞蹈、戏剧、工艺、书画创作,傣医药研究与应用,傣文翻译,广播、电视播音及编辑等专业人才已经严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科技、宗教、历史、心理、行为、教育、商业、外贸、医学、工程、影视、体育、艺术、社科、理论等领域都很难见到傣族精英的影子,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十二)缺乏强有力的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

    德宏原曾设有少数民族语言专门工作机构——德宏州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工作委员会。2010年11月,州政府决定撤销“州民语委”并“州民宗局”,将原来的傣语、景颇、载瓦三科室撤销,统设“民语科”,这样做最终将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明显削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一、傣族概况
第2页:二、傣语文简介
第3页:三、傣语文现状
第4页:四、原因分析
第5页:五、应对措施
第6页:六、结束语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何用英文来表达中国传统24节气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的简称为什么是“国家安全部”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本文评论
  大势所趋!   (阿二 ,2013-03-13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