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东巴文字在纳西语里自然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上面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个符号。国内外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似乎是一种最早期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概括、气势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纳西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竹笔,用松烟加胶水墨在一种木质纤维上,书写下几万卷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书,有的象形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它们记录下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对万事万物的起源等纯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释。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天长日久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满纸日月同川鸟兽鱼虫的述说。一种天之语,一种洪荒太古之美。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彝语、傈僳语和哈尼语有着亲缘关系。东巴为藏语借词,在纳西语中意为智者,特指东巴教祭师。东巴集巫、医、艺、匠于一身,是纳西文化的主要传承人。
东巴文字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用来写经、作文,记帐、通信,在人类文字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东巴古籍用由东巴用东巴文字写成,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医药、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仅就文学而言,东巴古籍中沉睡着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足以与昆仑神话、蓬莱神话相媲美,同时蕴藏有大量宇宙谱式史诗与英雄史诗。
东巴音乐分经文唱腔、伴奏乐、伴奏乐器等几个部分。它凝重庄严、丰富多变,堪称原始音乐的活化石。
东巴绘画用于各种道场,分竹笔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另有用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神路图》是东巴绘画的代表作,它长约17米、宽约24公分,上绘三界以及360多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有人称它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直幅长卷之最。
东巴舞蹈有近百种,动物舞、器物舞、灯花舞、战争舞等是其精华。最具意义的是东巴舞蹈已提炼出自己的舞谱系统,并用东巴文字记录于《东巴舞谱》(教册)之中。其中,记录有46种舞蹈的动律、场位、路线、姿态。据有关专家考证,它的产生比著名的西班牙拉班舞谱还要早许多世纪。
东巴工艺分草编、木雕、面塑、泥塑、扎花、剪纸几类,具有朴素、稚拙、生动、自然的艺术特点,素为文化艺术界收藏之珍品。
东巴仪式共40余种,较为熟知的有祭天、祭地、祭星、祭署(龙)、祭风等大典。
以上东巴文化有关内容的分单元组合,它们对规范纳西族先民的思想、行为,以及整合纳西族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纳西族是古羌人后裔,东巴文化的底层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气息。随着纳西族先民的不断南迁,隋唐时代的东巴文化已渗透有大量的本教、佛教文化因素。明清以降,由于与汉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道教文化对它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使它的农耕文化色彩不断显彰。当然,其主体乃是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类的认识。
东巴古籍的收集、翻译和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的欧洲已先后产生了神话学派、人类学派、宗教学派,这使得西欧的知识分子都用新的文化学眼光看待世界各国新发现的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东巴古籍首先引起英法传教士和文化人的注意。
1867年,法国巴黎伊特兰格教会的佩伦·德斯古丁斯,第一次从云南把搜集到的ll页的一本东巴经摹本《高勒趣赎魂》寄回法国巴黎家中。从此,一个以收藏东巴古籍、游历与考察纳西族地区、研究介绍东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纳西文化热在西方世界悄然兴起。
其后数年里,英国的吉尔上尉和梅斯内在丽江旅居时,搜集到3本东巴经书,其中一本被寄往大英博物馆,此书被标以《中国缅甸之间山地祈祷者的象形文稿》的题目藏于博物馆。
1885年,法国的太伦·拉卡蹈里尔第一次发表东巴古籍文字资料。
1907年和1909年,法国的巴克教授两次到云南纳西族地区考察。1913年,巴克教授出版了第一本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专著《麽些研究》,揭开了研究东巴古籍的序幕,引起国内外瞩目。 1920年,美籍奥地利人洛克到中国丽江采集植物标本,接触到了东巴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1926年到1949年,他放弃了植物学研究,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全身心地投入东巴古籍的研究。生前编写并出版《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写了大量的著作。
在此期间,西方世界涌现出洛克、顾彼德、雅纳特·杰克逊等一批硕学,日本亦出现了山田胜美、西田龙雄、伊藤清司、诹访哲郎这样的大家。他们先后出版的大量论著以《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纳西族宗教》、《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的文化》最具代表意义。
本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东巴古籍的研究工作。
1931年,纳西族学者杨仲鸿作为研究东巴文化的先驱编成《麽些文多巴字及哥巴字译字典》一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出版。
1933年,纳西族学者方国瑜回乡收集东巴象形文字,在和志武研究员的协助下着手编写《麽些文字字典》。该书经历40余载,于1981年改名为《纳西象形文字谱》出版。
1940年,傅懋勣到维西调查纳西语,随后又到丽江调查学习东巴文古籍,在大东巴和芳的帮助下完成了《丽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等著作,后来又完成了《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等著作。
1940年6月,杭州艺专学生李霖灿来到丽江,从事东巴文化的调查研究,撰写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及多篇论文,并在台湾翻译出版了《麽些古籍译注九种》等译著。
50年代至90年代,纳西族学者和志武从事纳西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的东巴文化研究文章,并翻译出版了汉文本《东巴古籍选译》一书,内收31种东巴古籍文学故事。
另外,国内学者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纳西族文学史》(和钟华、杨世光等)、《纳西族史》(郭大烈、和志武)、《东巴文化辞典》(李国文)、《纳西族哲学思想论文集》(伍雄武)、《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白庚胜、杨福泉)、《东巴神话研究》(白庚胜)......
1981年5月,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标志着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研究机构的诞生,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有领导、有目的的东巴经古籍的翻译工作。1990年,东巴文化研究室更名为东巴文化研究所,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千册百卷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翻译工作完成,于2000年交付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