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狮扣”与“冲问闷”
陈四益
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连地铁里报站名,也已用汉英两种语言、文字。这一点,连早已“国际化”的城市如纽约也没有做到。他们只是在车厢里有滚动的灯箱显示英文站名,语音报告也只有英语一种。也许他们觉得英语应该谁都懂得吧,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为外国人提供特殊的方便,谁知道呢。我们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国际友人”的照顾向来是超过国人待遇的,也是传统吧。
既然要用英文来报站名,那就有个怎么写和怎么读的问题。
怎么写?好像没有问题,站名都用汉语拼音标注。这是有根据的。1978年9月,国务院批准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中国外交部还于
怎么读呢?好像就有了问题。按说,既然用汉语拼音拼写,就应该按照汉语拼音规范的读音来读,也就是用普通话的读音标准。然而似乎并不是。那天我乘北京地铁5号线,用汉语报站名时,灯市口、崇文门、天坛东门,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到了用英语报站名时,灯市口成了“登狮扣”,崇文门成了“冲问闷”,天坛东门则成了“天坍冻闷”。不知道这样的读音有何根据?或许觉得这样读就像《茶馆》里刘麻子说的,更有“洋味儿”?或许觉得洋人说中文就这么怪腔怪调,所以我们也应该迁就洋人的习惯?但是,那是他们学汉语学得不地道,就像许多中国人说英语也不地道一样。但英国、美国人似乎从来不肯迁就中国人的读音,说一些南腔北调的英语。
地铁里的报站名,也如广播电视的播音一样,应当是一种规范的读音。这对读音不正确的洋人也是一种示范,让他们知道标准的汉语读音,“灯市口”不能读作“登狮扣”,“崇文门”也不应读作“冲问闷”的。
近几年大家都在强调“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之类的文章、书籍印了不少,但真正重视细节的似乎并不很多,地铁报站名就是一例。当然,我并不以为一个“细节”便真的会决定“成败”,不过它让人觉得别扭倒是真的。
北京也不是所有地铁线路都这么报站名,4号线就读得很标准。但这也就更加暴露了有关管理部门对细节的疏略,竟然允许各条线路自行其是,全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地铁用怪腔怪调的英语报站名,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儿,但一个小细节,至少也反映着市政管理的水准。
北京不该这样,因为它是首都。
(原载《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