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通讯第60期-2009年12月

谭汝为:吟诵·朗诵·朗读

[日期:2011-03-30] 来源:彭泽润  作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处编 [字体: ]

 

吟诵·朗诵·朗读

谭汝为

 

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中华吟诵周”活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也获准成立,“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方兴未艾地开展。究竟什么是吟诵?古代的吟诵和现代的朗诵、朗读之间,究竟关系如何?

 

汉语单音节动词“歌”“咏”“吟”“哦”“唱”“诵”“读”等是一组近义词,这些古老的词,到今天仍可单用造句的,只有“吟”“唱”“读”了,例如“吟首诗,唱首歌,读篇课文”等,而“歌”“咏”“哦”“诵”等,现在基本上不能单用,但组合为双音节动词,还常使用,如“歌咏、歌唱、歌颂、咏唱、吟哦、吟咏、吟唱、吟诵、吟读、诵读”等。在现代汉语关于“歌咏吟读”类词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朗诵”“朗读”和“吟诵”。

 

吟诵,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今人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郭沫若认为“(吟诵)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就是吟诵。它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文。带有情韵的朗读,既可表现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还可传达了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朗读,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古代的吟诵和今天的朗诵,都要求感情真挚、吐字清晰、节奏分明、行腔自然——这是其共性之所在。但二者区别在于:吟诵可用方言方音,个性化色彩浓郁,形式风格多样化,适合于古代诗文作品;而朗诵却用普通话,字正腔圆,有较为固定划一的标准,更适合于白话文作品。

 

其实,吟诵就是古代的朗诵,朗诵就是现代的吟诵。吟诵是我国三千年来诗词文赋欣赏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其进行抢救式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吟诵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没准谱,无定调,口耳相传,所以很难传续下来。一百年前,吟诗如同写字一样,是读书人的基本功,可如今能吟诵古诗文者,寥若晨星。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兴灭继绝式的抢救活动,古老的吟诵必将枯木逢春发新枝。

 

实事求是地分析,吟诵的形式风格古老典雅,但令当代人感到生疏且遥远;朗诵多为影视表演家独擅,其艺术表演程式令人赞赏,但被常人视为高不可攀,不敢轻易涉足。唯有朗读,面向大众,容纳草根,为校园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基本功。我们应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吟诵不应排斥朗诵,朗诵应从吟诵中吸取营养,二者相互学习,相济互补。变通古今,与时俱进,就要求我们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将吟诵和朗诵的精华冶于一炉,使大众化的朗读得以普及和发展。这是语文现代化事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1]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60年成就展在京举办
第2页:中华吟诵周活动在京举行
第3页:“人老了,还是要继续追求真理”周有光先生104岁出版新作《朝闻道集》
第4页:周有光先生与《新京报》记者的对话
第5页:谭汝为:吟诵·朗诵·朗读
第6页:我学会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吟诵分会
第7页:伍铁平:殷切希望我国中青年语言学工作者投身学术批评
第8页:杜永道:回忆“文改会” 杜永道
第9页:杨志强:从词语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杨志强
第10页:吴文超:“中式英语”受国际关注标志中国的崛起
第11页:秘书处关于发放会员证的通知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通讯第59期-2009年9月

下一篇:通讯第61期-2010年3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