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通讯第60期-2009年12月

杨志强:从词语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杨志强

[日期:2011-03-30] 来源:彭泽润  作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处编 [字体: ]

 

从词语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杨志强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所谓词语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从两岸三地词语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三地文化呈现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和互相融汇的态势。两岸三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方面,更加注重互相交流和学习。

最近几年,港台地区与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岸三地彼此之间在语言词汇方面也加深了相互影响和作用,许多词语不可避免地互相吸收和交融,或互相补充,或增加新意。笔者长期以来因经商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耳濡目染两岸三地词语的交流融合,浸淫既久,遂有体会,谨不揣谫陋,与读者分享。

两岸三地的同胞虽然都在使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过去长期的隔绝,使得语言在各自的社会中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语词了。

台湾有一些语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好弥补大陆语词的不足。这些语词进入大陆是情理之中的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共同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会了大陆常用的“愿望”和“前景”两个义项,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译,这个台湾语词很快成了大陆的流行语。此外,一些台湾语词也迅速“登陆”,如“透过、考量、管道、福祉”等。另一方面,大陆惯用语词也逐渐流入台湾,如台湾政治人物搞政治斗争时,往往开口就要对方“表态”,这一词本非台湾惯用,是近年才从大陆传入的。再如大陆常用的术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时俱进”等,现在已被台湾政治人物引用。

香港词语30年来的“北伐”现象,更引人注目。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不仅向内地输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而且向内地输入大量香港语词。大量港式词语长驱直入内地,近房地产方面,就有香港语词“按揭、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楼”等,几乎一统大陆房地产词语江山。此外,诸如“返工(上班)、收工(下班)、炒鱿鱼(解雇)、老友记(老朋友)、搞掂(弄妥当)、老细(老板)、事头婆(老板娘)、老千(骗子)、靓仔(漂亮小伙子)、靓女(漂亮姑娘)、马仔(手下)、拍拖(谈恋爱)、包二奶(养情妇)、掟煲(恋人分手)、搏命(拼命)、撞板(碰钉子)、踢爆(揭发)、食晏(吃午餐)、冲凉(洗澡)、叹世界(享受)、派对(聚会)、手信(小礼物)、大把世界(大把机会)等等香港语词,不仅在内地成为新潮语言,而且成为内地某些“时髦”生活方式的象征。

香港语词30年来的“北伐”,将相关生气勃勃的世俗文化带入内地。世俗化就是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非常贴近,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心理土壤。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正是中国社会生活世俗化的过程。香港语词登陆内地,成为内地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催化剂。中国有些知识分子以拜金主义、道德失衡等否定世俗化,忽视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是有失偏颇的。

香港语词由于是粤语,本来应该与讲普通话或讲“国语”的大陆和台湾有明显区别,但由于有些语词,大陆已经放弃了1949年以前使用的旧有形式,而采取了新的形式,港台则仍在使用那些旧有的形式。有由于港台社会形态相近,因此港台语词更为接近,与大陆语词有明显区别。随着近30年来两岸三地社会、政治、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两岸三地的语词又出现了交融的态势。

港台有一语词“挺”,意思是支持。如港台社会说支持某人就是“挺某人”。2003年香港遭受SARS疫症蹂躏以及去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央推出一系列支持香港经济的措施,香港称为“挺港措施”,这一语词很快被内地接纳。“弱智”与“智障”,是大陆与港台的一对差异语词,源自“残疾”与“残障”,还派生出“弱视”与“视障”等。港台使用的“智障”,从构词与人文关怀方面,都优于“弱智”一词,亦逐渐被大陆借鉴采用。“幼儿园”和“幼稚园”是大陆与港台又一对差异语词,而大陆的“幼儿园”一词要优于“幼稚园”,特别在派生出的“幼儿教育”时,在词义的明确上更胜一筹。

随着两岸三地民众交往愈趋“日常生活化”,两岸三地社会惯用语词的交流幅度越来越大。两岸三地语词相互渗透,令相互间的差别逐渐缩小。许多港台语词进入大陆词汇,如“整合、解读、作秀、掌控、创意、运作、举措、品味、雷射、巴士、比基尼、方便面、影碟”等,逐渐成为大陆社会的常用语词。当然也有不少大陆语词进入了港台词汇,如“领导班子、好人好事、说法、白条、保底、报批、爆冷、班组、病退、名优、瞒报、批量、封顶”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三地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有深厚的历史必然。从语词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两岸三地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融合环环相扣。于中华文化的领域中追求文化认同,以至建立文化融合体,应是今后两岸三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但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两岸三地使用的是简繁两种不同的字体,当文化交流深入到更为丰富、复杂的层面时,文字、语词会凸显其交流障碍。因此,简繁体字互通应该提上日程,从文字的交流开始,拓展更为积极的交流,令简繁体字互通成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基础。

(本文原载《语文信息》,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页 [1] [..8] [9] [10] [11]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60年成就展在京举办
第2页:中华吟诵周活动在京举行
第3页:“人老了,还是要继续追求真理”周有光先生104岁出版新作《朝闻道集》
第4页:周有光先生与《新京报》记者的对话
第5页:谭汝为:吟诵·朗诵·朗读
第6页:我学会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吟诵分会
第7页:伍铁平:殷切希望我国中青年语言学工作者投身学术批评
第8页:杜永道:回忆“文改会” 杜永道
第9页:杨志强:从词语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杨志强
第10页:吴文超:“中式英语”受国际关注标志中国的崛起
第11页:秘书处关于发放会员证的通知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通讯第59期-2009年9月

下一篇:通讯第61期-2010年3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