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抛出“利用十年期限分批废除简体字”的提案,汉字繁简之争又在媒体上展开。我学会旗帜鲜明地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坚持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坚持中国语文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服务的宗旨。这篇原载《老年时报》的综述性报道供各位会员参考。
聚焦汉字繁简之争
挺繁派——最终要回归繁体字
一、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已不成立 民办教育专家信力建认为,汉字简化居于两大理由,一个是繁体字笔画多,记忆书写不便,影响文化传播速度。这个理由今天已经不成问题——再难的汉字,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也点击即出。汉字简化乃至拼音化的第二个理由是,繁体字不利于汉字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不利于进入计算机时代。但到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流行,从汉字字形出发的几种汉字输入法已相继问世。文学评论家王干也认为,汉字的录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相比已没有劣势。简化字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二、简化字破坏了汉字所内蕴的文化基因 文学研究者王永治认为,每个繁体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简化字“破坏了2000多年来成熟汉字的韵律和规则,忽略汉字汇总蕴含的丰富内涵”。信力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表音文字,其字体结构包含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密码。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表示支持“在大陆恢复繁体字”。因为汉字从产生至简化字出现前,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这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明清时期的人读唐宋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可在使用简化字的现在,人们却不一定能读懂古籍了。
三、繁体字是中华传统美的最佳载体 不少学者从汉字本身的艺术角度尊繁抑简。因为繁体字笔画繁多,结构森严,比简体字厚重、古朴,很多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也大都以繁体字书写。
四、简化字不利于两岸统一和中华文化传播 众多学者认为,繁简并存的汉字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也形成困难和弊端。特别是“一对多”的简化字,即使认识,也难以准确理解它的字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方杰曾在美国盐湖城学区教了两年汉语。方杰说:“我个人认为,在美国,汉语教学就是繁体字与简体字的抗争。当地只有一家华文报纸,就是繁体的,唐人街用的都是繁体字。汉语文化的推广方面,台湾的势力很强,他们主张用繁体。当地报纸之所以不用简体,是因为他们认为繁体字更能代表中国文化。”8集人文电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总策划麦天枢说:“我认为,最终要回归繁体字。从台湾、香港的经验来看,繁体字并不影响表达效率和精确性。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比我们三十几年简体字的历史重要得多。”
挺简派——汉字简化是时代需要
一、汉字简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认为,无论从字体还是字形结构来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任何一种文字符号系统,都要取得简易度和区别度的最佳协调。时评作家李振忠也认为,汉字简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唐宋明清诸代通行,此部分汉字简化只是将这些古人创造的简化字固定化。当然,简化字还有民间流传使用的一部分,也被拿来固定。因此说,汉字简化是有其时代与文化需要的。
二、简化字符合现状需要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王宁认为,对繁体字推崇的背后,固然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其中暗含着盲目复古的因素。因为尽管几案坏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已成为社会大众传承和现代文化记载的工具,必须保持稳定。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评论员张鸿也表示,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在使用简体字,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都在使用简体字。如果改为繁体字,成本太高。
三、使用简化字并没废除繁体字。 香港作家萧雪桦指出,简化字表上只有2235个简化字,不如一些人想象的多;其中近九百个是属于偏旁简化的字,例如金字旁、言字旁等,简化程度很小;繁体字也没有被彻底“废除”。繁体字仍在一些出版物上采用,普及的古籍会用简体,学术上的仍用繁体,书法作品也并无要写简体的限制。
“用繁写简”是和谐并存之道
市场周刊杂志社总编辑邵明波认为,还是让繁简汉字和谐并存为好。因为首先,由人偏爱繁体字,可能基于传统浸淫的考量和文化传承的愿望,弘扬光大的意味更强烈一些;由人喜欢简体字,也许是屈从现有文字政策、限于滋生文字能力等因素,考虑易于书写、使用等方面的想法多一些。两种观点都有深厚基础,也都具有合理性。其次,大陆与港台对内、对外教学中实行“一文双字”的实践证明,繁简汉字共存共用是可行的。这已经可以证明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在传承中华文明。全国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冯寿忠认为,犹豫简化的汉字知识字体繁杂的部分汉字,大部分还是使用传承字,加上繁简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所以“用简识繁”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本能。
繁简之争的背后
张鸿认为,繁简之争背后透露出来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有话语权,需要有文化传承和影响。文字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但是文字被发明出来,首先是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使用工具,显然越简单越好。至于文化的传承方面,我们要有其“形”,更要有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掌握一些繁体字,因为它毕竟有利于我们的国际交流,但是它不应该是政府层面,花大力气强力推行。这是对文化的误解。哪些是文化,需要传承哪些文化,这需要我们内心的敬畏和区分。《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陈季冰也表示,文字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和逻辑,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延续文化基因的使命。借助行政力量人为阻断或扭转语言文字的自然演进轨迹,将导致难以预估的后果。(原载《老年时报》今年5月20日第三版)
世界华文发展趋势:简体字成主流 繁体仍有市场 香港靠大陆书籍看世界 香港回归以后,学写简体字的香港人日渐增多,简体字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香港看世界的角度也在转变。评论家、香港TOM集团顾问刘细良说:“我们以前透过台湾书了解世界,但现在,还要靠大陆书。”新加坡 识繁写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后颁布小学和中学的华文文字表,从注音符号和繁体字的教育轨道,转进至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因与中国大陆的经贸文化往来很重要,与台湾、香港的交流更是密切,务实的新加坡人把“识繁写简”当成中文学习的原则。日本 流行学汉字写短信 与中国渊源深厚的日本,汉字早已融入文化中。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阿哲次称,目前日本的外语学院中,选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1/3,超过德文、法文;每年参加政府举办的汉字检定考试的人数超过200万。除了实用需求,汉字也很流行。阿哲次称,日本有8000部手机,其中2/3可以传输汉字短信,“现在年轻人为了写短信拼命学汉字”。韩国 汉字曾是敏感话题 二战后韩国曾废止汉字、推动韩文专用政策,中断汉字教育50年,直到1992年金大中执政才重新强调汉字。目前韩国与汉字圈国家的贸易量占到其贸易总额的一半,学汉字成为现实的需要。如今韩国有130万人在学中文,其中以简体汉字为主流。(原载《老年时报》今年5月20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