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艳,柳英绿:时间连接成份
时间连接成分及其相关术语
金晓艳1 柳英绿2
(1.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篇章中时间连接成分的功能研究》(07JC740014)、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科项目《汉语时间标记语的语篇功能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549号)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11103)的支持。
[作者简介] 金晓艳(1973-),女,吉林敦化人,东北师大留学生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
[摘 要]时间先后关系的表达是篇章衔接与连贯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时间连接成分进行了研究和命名。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廖秋忠的定义重新进行了修正。
[关键词]时间连接成分;相关术语
一、问题的提出
时间先后关系的表达是篇章衔接与连贯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篇章分析中,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都是最基本的概念。一般认为,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体现于篇章的表层结构上;而连贯则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处于篇章的深层语义结构中。衔接可以看作是连贯的标志。按照Halliday & Hasan(2001)衔接关系的五种分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时间先后关系的表达属于“连接”的研究范畴。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篇章中各种语义或逻辑关系的手段,时间连接成分就是表达时间先后关系的连接手段。
“从篇章的构成看,一个连贯的篇章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衔接成分,句与段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句与句在语义上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张谊生,1996)在篇章中,连接成分不仅可以起到局部的连贯作用,即表示邻近语句之间的连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起到整体的连贯作用,即表示相关联的前后篇章的整体关系。时间连接成分反映了篇章中相关事件的时间先后关系,是篇章组织中时间顺序义(先时顺序,后时顺序,起始顺序,结尾顺序)的显性表达法。例如:
(1)以前她在农机厂当临时工,如今农机不景气,被辞退了。现在重新待业,这才摆个瓜子摊儿。(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先时顺序
(2)杨妈从西厢出来时,就上北屋叫了一下金枝,然后,自己回东厢跟儿子说去了。(陈建功,赵大年《黄城根》)——后时顺序
(3)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余华《命中注定》)——起始顺序
(4)你们先把我抓起来,然后严刑拷打。上什么刑到时候咱们再商量。最后,我死也不招,把自首书撕得粉碎……(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结尾顺序
然而,汉语是自然语序典型的语言(也有人称为时间型语言),时间的表现具有较强的临摹性,常常遵循“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简称为PTS),即在篇章中,几个顺序性事件不借助于任何时间连接成分而直接按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原则逐一展开。这种没有词语上的形式标记,而主要依靠语序来表现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是一种隐性的时间表达法。这种表达法在汉语篇章中普遍存在。例如:
(5)小马儿在耳朵帽里找出根洋火,在鞋底儿上划着,用两只小手捧着,点着了灯。(老舍《骆驼祥子》)
(6)1991年,我家来了一位当年在白洋淀和我们打过仗的日本人,他说日本当年侵略中国,对不起中国人民,他向我鞠躬道歉。(罗绮,任忆《“小兵张嘎”原型——赵波》)
因此,有关汉语时间连接成分的研究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些年来,关于汉语篇章连接成分的研究,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特定时间词语、关联词语等的篇章衔接功能上,对时间连接成分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进行系统分析和描写的几乎没有。然而,时间连接成分不可否认地存在于篇章中,并且有其自身的篇章特点和连接功能,是篇章分析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语言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应用,我们在语言应用领域更是注意到时间连接成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据霍静宇(2004)对日本学生初级汉语叙述体篇章衔接手段的调查,在表添加、转折、因果、时空关系四种篇章连接成分中,仅时间连接成分的使用就占了46.72%,而其偏误率也是相当高的。比如“然后”一词共使用了33次,其中有多余的、误用的数次,另外还有漏用的1次,还有11次本该用“然后”而用了“以后”的。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同样,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也面临着相同的挑战。王昀(2004)认为:“时间信息是一个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在文本信息中所占的比重平均约为27%,仅次于专有名词(占31%),因此,时间相关信息的处理是自然语言理解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于信息抽取,信息检索,问答系统,文本摘要和数据挖掘等领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最近的十几年来,人们在通过时间连接成分进行信息提取的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预期目标还差得很远。
总之,对现代汉语时间连接成分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汉语本体的研究,同时也将对语言应用领域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二、时间连接成分及其相关术语
时间连接成分虽然只是连接成分中一个相对封闭的类,但其成员不少,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很多。仅就“连接成分”这个术语名称而言,国外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采用的名称就五花八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连接成分的性质、特点、以及功能等的不同认识,所以,要对这类成分展开研究,首先很有必要对其名称加以界定。下面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所采用的与连接成分有关的术语名称。
(一)从语义-语用研究的角度,如:
语义联系语(semantic connectives)(van Dijk,1979)
语用联系语(pragmatic connectives)(Stubbs,1983)
语义联加语(semantic conjuncts)(Quirk,et al.,1985)
语用标记手段(pragmatic devices)(Vande kopple,1985)
语用表达语(pragmatic expressions)(B. Erman,1987)
语用构成语(pragmatic formatives)(Fraser,1987)
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Schiffrin,1987;Fraser,1989;Briton,1996)
表意联系语(phatic connectives)(Bazanella,1990)
语用操作语(pragmatic operators)(Ariel,1994)
语用功能词语(pragmatic function words)(Risselada & Spooren,1998)
(二)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如: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Schiffrin,1980)
话语策略语(gambits)(Keller,1981)
话语标记手段(discourse signaling devices)(Polanyi & Scha,1983)
话语连接语(discourse connectives)(Blackmore,1988)
话语操作语(discourse operators)(Redeker,1991)
会话常规语(conversational routines)(Aijmer,1996)
(三)从篇章分析的角度,如:
连接成分(conjunction)(Halliday & Hasan,1976;廖秋忠,1986)
外加语标记(disjunct makers)(Jefferson,1978)
暗示词(clue words)(Reichman,1978)
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s)(Celce – Murcia. etc.,1983;黄国文,1988)
句外连接语(extrasentential links)(Fuentes,1987)
超命题表达式(hyperpropositional expressions)(Moon,1992)
指示手段(indicating devices)(Katriel & Dascal,1992)
连接性词语(胡壮麟,1994)
提示语(cue phrases)(Hovy,1994;Knott & Dale,1994)
提示词(cue words)(Rouchota,1996)
分界标记语(segmentation markers)(Bestgen,1998)
控制语(邢欣,2004)
以上相关术语的名称虽然众多,但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归纳起来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语言的组合方式上去探讨,一是从语言的理解上去分析。这里面有静态的研究,也有动态的研究。但无论上述哪一个术语,都不能涵盖本文所考察的范围,而且其中的一些术语就其研究内容本身来说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比如“话语标记语”,Schiffrin 只对11个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分析,其中可以表时间的连接成分只有“and”和“then”,而且她“只注意到了话语标记语对局部性连贯(local coherence)的作用,即她讨论的仅仅是话语标记语对邻近语对(adjacency pairs)的连续作用,没有涉及话语标记语对前后语篇的连接关系,即说话人如何利用标记语从宏观上或整体上表示话语的意义连贯。”(冉永平,2000)又比如“连接成分”,虽然廖秋忠(1986)对现代汉语时间关系连接成分作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写。而且廖文所归纳的时间关系连接成分古今参杂,对研究的范围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界定。
三、对廖秋忠定义的修正
国内对于时间连接成分的研究很早就有所关注,对其中的一些成分有人把它们放在关联词语中进行探讨,也有人把它们称为联结成分(王力,1943:359)。当然,时间连接成分中很大一部分是分散在不同的词类中进行考察的,比如时间名词(“起初”、“从前”)、方位词(“之后”、“以后”)、连词(“然后”、“继而”)、副词(“立刻”、“随后”)、形容词(“不久”、“许久”)等,还有一些是词组形式的。但无论如何,人们对这些成分在篇章中的连接作用是认可的,对这些成分的定义的理解也基本相同,即是用来连接大于句子的、能够体现篇章衔接功能的时间词语。
我们认为,以往与时间连接成分有关的各种名称及相关的表述,都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这类成分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选取另外合适的名称。但是正如刁晏斌(2004)在自序中所言:“合适的称名非常难找,最后我们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采取了在已有的称名中选取一个,再重新加以界定的方法。当然,这样做也考虑到避免由于称名的陌生化而给读者带来额外负担的问题。”据此,我们最终选择了“时间连接成分”这个术语。我们的术语是在廖秋忠“时间关系连接成分”的基础上缩略而成的,对其定义我们也重新进行了修订。
时间关系连接成分: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状态或过程或一个事件两个或两个
以上阶段相对的发生时间。
时间连接成分:表达篇章结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性事件相对发生的时间。
我们的定义明确了时间连接成分的三个特点:篇章性,顺序性和时间性。其中“篇章性”和“时间性”是廖秋忠定义中所涵盖的。我们之所以强调“顺序性”,主要是想在所有表达时间关系的连接成分中排除掉那些不能直接体现“顺序性事件”的具体的时间表述,比如“1947年”、“星期五晚上”、“早晨”、“昨天”、“今天”、“现在”、“目前”等等。当然,这些成分本身还是含有“顺序义”的。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时间连接成分是以“事件时间”为参照点的,这里的“事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句子或小句,它是一个宽泛的篇章概念,“一个事件”就是篇章中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内容。
参考文献:
[1] 戴浩一著,黄河译.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国外语言学,1988,(1).
[2] 刁晏斌. 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霍静宇. 日本学生初级汉语叙述语篇衔接手段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廖秋忠. 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 中国语文,1986,(6).
[6] 冉永平.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2000,(4).
[7]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1943.
[8] 王昀. 金融领域中汉语时间信息抽取的研究[D].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 文炼. 处所、时间和方位(汉语知识讲话)[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0] 邢欣. 语篇跨段衔接中的句首句分析[Z]. 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2004.
[11] 张谊生.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 语言研究,1996,(1).
[12] M.A.K. Halliday &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张德禄导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