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公布了2006年社会语文生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差错是: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和电视写错;“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如“招聘启示”的“示”,应为“事”;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这样用是错的等等。
这则消息一出,许多专家学者又纷纷在媒体上发布在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更多的语文错误,除了在书面上所出现的错别字,更多的错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如“标识”的读音应为“biaozhi”,经常吃的“粳米”不但读成而且写成“梗米”……如果要把每日的生活容易出现的种种语文错误罗列出来,简直可以编一本不薄的册子了。原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文错误中,只要一交际,一不小心就会制造出许多的语文错误来。
当我们将目光越过这些语文文错误本身,投向产生错误的背景时,我们发现,我们每日所接触的电视节目,每日都要进出的商家店铺,大量的平面广告,获取信息的各种媒体及网络,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语文错误。当小学生走出学校来到路上,一抬头,看见大幅广告牌上写着“五州商城”,刚刚得到的纯净的文字知识立即被污染。如果这只是一个无心之失的话,那把“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则是有意为之的了。
相比较而言,人们现在面对语文错误的态度是宽容的,记得在2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播音员出现播音上的错误,那真是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写出几个错别字那将成为众人的笑柄,可现在,对于一些出现的语文错误,多一笑了之,有一位享誉全国的主持人被聘为大学教授,演说时竟把“棘手”说成“辣手”,虽招致一些议论,但并不妨碍其继续当教授,因为她有丰富的舞台经验。
或许,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后参与文化生活的欲望增强,打开了世界之窗后人们有更多信息要传达,人们要接受的信息实在太多,眼花缭乱,没有空暇去咬文嚼字;也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节奏过快,匆匆忙忙的表达需要打破一些规范的束缚,比如大量的网络词汇不断地花开花谢;也可能是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表达不需要语文知识的限制。就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环境污染一样,社会语文环境也在不断地被污染。
可以这么说,在一个充斥着语文错误的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可以宽容各种语文错误的社会心态下,每一个语文错误的产生都有其理由。
依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当然可以指责所产生的各种语文错误现象,呼吁保护和净化社会语文环境,但我们也可以这样想:除了用纠正错误来根治语文运用中的顽疾外,是不是也可以从语文本身寻找减少语文错误的办法?在一份对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报告中,语文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科之首,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不是也要反思?既然有些错误是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大家都把错误的当成是正确的,就把这个错误当成正确,那不就减少了一个错误吗?当我们的语文规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的束缚时,是不是可以给它松绑呢?如果这些语文错误能成为语文变革的导火索,那这些错误也价有所值了。汉语在经历了表达形式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书写形式由繁体字向简体字的改革后,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是不是也到了下一个改革的关键时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