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1934 教授,甘肃,庆阳,陇东学院)词条和 清单
【刘 瑞明,Liú Ruìmíng】男,1934,甘肃 平凉,教授。[1]地域:GS甘肃。[2]单位:陇东学院。[3]电邮:lrmlrm1934@yahoo.com.cn。[4]电话:0934-8631965。[5]纸邮:745000,甘肃 庆阳 陇东 学院 老干部处。[6]学习:西北 师范 学院中文系1954。[7]工作:甘肃,庆阳,陇东 学院,1980-1995。[8]职务:。[9]研究:词义,汉语方言,敦煌学,民俗学。[10]著作:《冯 梦龙 民歌集 三 种 注解》2005年。[11]论文:200多篇;《<世说新语> 中 的 词尾“自”和“复”》1987,《项 楚<王 梵志 诗 校注> 补遗 与 商兑》1991,《论“打、作、为” 的 泛义 动词 性质 及其 使用 特点》1992,《吴语隐实 示虚 趣难 词 历时 共地 研究》2005,《含假 “罗汉”、“观音” 的 趣难词 系列》2003。[12]观点:“打、作、为”等 一批 动词 具有 泛义 独用、前缀或 后附于 表义 准确 的 动词 的 特点,在 词典 释义 的 时候 容易 因为 语境 错误 设立 义项;汉语 有 独特 的 谐音 造词法,就是 把 词义 理据的 真实 的 语素,用 谐音 的 虚假 语素 来 隐蔽,使 词 有 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张冠李戴 的 谑趣 和 难解, 又 有 辨误 求真 的 引导,可以 叫做 隐实示虚 趣难 词,在 各地 方言 词语 中 的 比例 很大,也对 神话 与 志怪 文学、民俗、迷信、性文化 等 有 很大 的 影响。
刘 瑞明 成果 目录
著作类 |
|
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 |
中华书局2005 |
论文类(包含其他文章) |
|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偏义复词 |
甘肃教育1981·6 |
现代文教材中的古汉语材料的教学 |
教学参考资料1981·9 |
由“粪溉”简说“粪” |
语言文学1981·5 |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文理弊病 |
中学语文1981·5 |
从定语的意义和作用论古代汉语定语的后置可确立 |
中学语文教学1981·2 |
就后置定语答萧海东同志 |
吉安师专学报1982·1 |
从“鸦雀无声”说起 |
辞书研究1982·3 |
“不共戴天”释义小议 |
辞书研究1982·5 |
《祝福》中的肖像描写 |
庆阳师专《文章选编》1982 |
文言文的断词 |
语言文学1982·1 |
“八字”漫谈 |
辞书研究1983·5 |
古代官署对联和作官道德 |
龙门阵1983·1 |
“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 |
文学评论1983·1 |
《潜夫论笺校正》评介 |
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 |
再说“弟子女”式后置定语 |
语文园地1984·1 |
“有以”和“无以”是多种意义的同型异构体 |
语言教学及研究1984·8 |
“尝”“既”“已”的准确翻译 |
中学语文教学1984·8 |
《燕子赋》校注商榷 |
甘肃社会科学1984·5 |
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几个问题 |
中文自修1985·1 |
王梵志诗校注辨正 |
中国语文1985·6 |
王梵志诗三首原貌探求 |
敦煌研究1986·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转载1987·2 |
露柱·碌碡·卢都 |
文史第二十七辑1986 |
一部有独到见解的屈赋专著 |
中国社会科学1986·2 |
评法国戴密微关于王梵志年代的拟议 |
敦煌研究1986·3 |
表达要注意内外、来去、古今的区别 |
汉语学习1986·12 |
古汉语名词动用译述综述 |
庆阳师专学报1986·2 |
“排门”与“排门夫” |
汕头大学学报1986·3 |
王梵志笔下贪官图 |
甘肃社会科学1986·6 |
总提分说失误种种 |
语文园地1986·1 |
“生缘”试释 |
中国语文1986·4 |
身长七尺、八尺及其他 |
中学语文教学1986·3 |
“作息”词义置辩 |
中学语文教学1986·11 |
王梵志诗歌宗旨初探 |
敦煌学辑刊1987·1 |
王梵志诗校注置辩 |
敦煌研究1987·4 |
“家”是古汉语历史悠久的词尾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3 |
词尾“家”的研究 |
阿坝师专学报1988·2 |
词尾“家”的时代和古今关系——与 |
北京社会科学1988·4 |
《佛经中“于”的一种特殊语法》辨误 |
九江师专学报1988·3 |
垫音助词“其”及其研究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2 |
对美的童心之爱 |
文史知识1988·8 |
词文 |
载《敦煌文学》书中,1989· |
“小”的一个特殊义项 |
辞书研究1989·6 |
敦煌抄卷《百鸟名》研究 |
敦煌学辑刊1989·2 |
王梵志年代新拟 |
敦煌研究1989·1 |
敦煌变文校释商榷及新补 |
固原师专学报1989·3 |
《湘君》《湘夫人》人物、情节、主题歧说及新探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5 |
由“孰与”组成的句式应如何分析 |
青海师专学报1989·2 |
新版《辞源》“婵娟”释义辨 |
汕头大学学报1989·3 |
屈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专业作家 |
社会科学纵横1989·5 |
妙联组成东坡传 |
文史杂志1989·1 |
《敦煌唐人诗文选集(p2555)补录》校勘刍议 |
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八辑1989 |
朱自清关于青年学习古典文学的论述 |
语文学习1989·2 |
《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 |
中国语文1989·3 |
词尾“复”续说 |
语言研究1987·2 |
词尾“自”类说 |
语文研究1989·4 |
词语札记 |
中国语文1989·4 |
论“持”和“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上) |
北京社会科学1990·3;语言文字学1990·4转载 |
论“持”和“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下) |
北京社会科学1990·2;语言文字学1990·4转载 |
“隔是、格是、个是”解释 |
辞书研究1990· |
斯2440卷剧本定性质疑 |
敦煌学辑刊1990·1 |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补正五则 |
古汉语研究1990·1 |
《韩朋赋》再补校 |
古籍整理1990·4 |
表达失误例说 |
广西大学学报1990·5 |
“猖狂”释义 |
湖北大学学报1990·2 |
对《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浅谈》的纠误 |
文学遗产1990·4 |
数词误用种种 |
载《语文评改千例》1991 |
论董永和田昆仑故事的传承关系——中印文化交融说辨误 |
北京社会科学1991·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转载1992·5 |
谈泛义动词的释义——兼评《汉语大词典》“作”字条释义 |
辞书研究1991·3 |
古今汉语医务比较句 |
固原师专学报1991·3 |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补遗与商兑 |
敦煌学辑刊1991·1;1992·1;1993·2连载 |
从“周章”“章皇”的训释论及词义研究方法 |
湖北大学学报1991·2;语言文字学转载1991·5 |
《李陵变文》补校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2 |
所谓唐代两件戏剧资料的辨析 |
中华戏曲第十一辑1991 |
《关枝儿》《山歌》评价异议 |
传奇百家1992·1 |
《元曲释词》第一册失误评述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2·2 |
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其使用特点 |
湖北大学学报1992·1 |
新释词义宜审慎 |
绵阳师专学报1992·3 |
王梵志诗歌与中国古代民俗 |
庆阳师专学报1992·2 |
《敦煌变文校注》刍议 |
文教资料1992·3 |
《元曲释词》第二册失误评述 |
张掖师专学报1992·2 |
《元曲释词》失误零拾 |
古汉语研究1993·1 |
王梵志诗释词 |
固原师专学报1993·2 |
“为报”是多种意义的同型异构体 |
贵州文史丛刊1993·3语言文字学转载1993·7 |
论“为”字的泛义语法及相关误解 |
湖北大学学报1993·6 |
董永籍贯歧说的原因 |
济宁教育学院学报1993·1 |
论“见”的泛义动词性质及其使用特点 |
庆阳师专学报1993· |
《乌鲁木齐杂诗》诗意和评注辨析 |
西域研究1993·1 |
评《唐诗分类大词典》 |
白城师专学报1994·4 |
元曲疑难词语辨义 |
古汉语研究1994·3;语言文字学转载1995·1 |
从泛义动词论“见”本不表示被动 |
湖北大学学报1994·5 |
再论关于泛义动词“为”的相关误解 |
庆阳师专学报1994·3 |
“从容”补义 |
文史第三十八辑1994 |
“惆怅”“周章”词义辨误 |
文史第三十八辑1994 |
《金瓶梅》辞书失误评述 |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4·4 |
《马祖常诗注》商补 |
西域研究1994·3 |
《叶静能诗》新校补正 |
新疆文物1994·4 |
阳关路上的伦理道德习俗 |
阳关1994·5 |
关于“自”的再讨论 |
中国语文1994·6 |
古代雩祭文化的内涵是生殖崇拜 |
北京社会科学1995·1 |
释“放二四”“二四” |
辞书研究1995·5 |
《敦煌赋校注》评介 |
敦煌研究1995·4 |
元曲“早难道”辨义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5·1 |
《元曲释词》第四册失误评述 |
甘肃社会科学1995·4 |
《汉语大词典》“为”字释义评议 |
固原师专学报1995·4 |
“所”字误增词义的否定性清理 |
固原师专学报1995·1 |
从“所”字误增词义论词义研究方法 |
四川大学学报1995·3;语言文字学转载1995·12 |
“无赖”词义辨误及梳理 |
湖北大学学报1995·3 |
论汉语人伦文化的内涵机制 |
青海师专学报1995·3 |
应当写好校记 |
文教资料1995·2 |
“獐狂”“周章”“隔是”释义 |
文学遗产1995·3 |
吐鲁番出土卜天寿《三台词》的校释与冯唐故事话本的传承 |
西域研究 |
“拔”字释义评述 |
辞书研究1996· |
《汉语大词典》应如何精益求精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3 |
错误百出的《初中文言文答疑释难》 |
绵阳师专学报1996·2 |
百例“不辞”辨确义 |
绵阳师专学报1996·3 |
隐实示虚:论证方言俗语的奇巧修辞方法 |
青海师专学报1996·4;语言文字学转载1997·2 |
禅籍词语校释再讨论 |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三辑1996 |
待质词语释义 |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三辑1996 |
《宋元语言词典》商补 |
白城师专学报1997·1 |
试评《苏州方言词典》 |
辞书研究1997·2 |
评《中国风俗大词典》 |
辞书研究1997·4 |
敦煌求爱奇术揭密 |
敦煌研究1997· |
“做……不着”新释 |
古汉语研究1997·2 |
唐宋笔记词语札记 |
贵州大学学报1997·4 |
从泛义动词论“取”并非动态动词 |
湖北大学学报1997·1 |
词尾“自”和“复”的再讨论 |
绵阳师专学报1997·1 |
宁波方言词汇面面观 |
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97·4 |
小说方言词不规范面面观 |
庆阳师专学报1997·1 |
“娘”字骂语系列词新释 |
庆阳师专学报1997·3 |
《全元散曲》校勘刍议 |
文史第四十二辑1997 |
乌鲁木齐方言词理据小札 |
新疆大学学报1997·2 |
《伍子胥变文》校释补正 |
新疆文物1997·2 |
《金瓶梅》词语校释 |
徐州大学学报1997·1 |
《王绩研究》评述 |
敦煌研究1998·1 |
变文艺术影响后世一例 |
敦煌研究1998·2 |
对《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讹误的辨析 |
甘肃社会科学1998·4 |
“铺眉苫眼”系列词语的内部形式 |
固原师专学报1998·2 |
武汉方言词理据欣赏及讨论 |
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5 |
不是混蛋动词,而是泛义动词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1 |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杂释 |
西域研究1998·2 |
方言俗语中容易误当成比喻的谐音造词 |
修辞学习1998·4 |
“自”非词尾说驳议 |
中国语文1998·4 |
为《敦煌文献语言辞典》进一言 |
辞书研究1999·2 |
评《中国秘语行话词典》 |
辞书研究1999·4 |
读《宋元明市语汇释》 |
贵州大学学报1999·6 |
方言自感动词“V人”式综述 |
汉字文化1999·3 |
论隐实示虚的辞趣 |
宁夏大学学报1999·4 |
《张子房慕道记》的校勘与时代讨论 |
文教资料1999·4 |
禅家“不辞向汝道”与不立文字——“不辞”释义再辨 |
文史1999·2 |
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 |
西域研究1999·4 |
乌鲁木齐方言词汇讨论 |
新疆大学学报1999·3 |
《孔子与子羽对话杂抄》与《孔子项托相问书》综合研究 |
新疆文物1999·2 |
词语的系列性与《汉语大词典》的失误 |
四川大学学报1999·4 |
显前贤幽绩,彰后学宏业 |
载《郭晋稀纪念文集》2000 |
民俗对唾液的神异化探源 |
北京社会科学2000·1 |
《 |
敦煌学辑刊2000·1 |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粘连”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3 |
鞋与古今民俗 |
文史知识2000·12 |
也谈《公莫舞》的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1 |
“年忌”说从科学到迷信的转化 |
寻根2000·4 |
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汉语特殊造词方法 |
白城师专学报2001·2 |
汉语大字典的功臣 |
辞书研究2001·3 |
《孔子项托相问书》再校议 |
敦煌学辑刊2001·1 |
集遗珠以汇诗海,复原貌而现万象——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
敦煌研究2001·4 |
“聻”与“御”音义形梳理辨析 |
甘肃高师学报2001·4 |
丰都“鬼城”形成中的文化内涵 |
四川大学学报2001·6 |
喜鹊民俗纵横谈 |
寻根2001·1 |
乌鸦民俗的三大源流 |
寻根2001·6 |
晋语前缀“日”的几个问题 |
语文研究2001·4 |
“爪哇国”、“哈尔滨”、“东京”辨假 |
汉字文化2002·1 |
“马”与“狗”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 |
宁夏大学学报2002·2 |
民间秘密语理据试析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
汉语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以东莞方言为例 |
辞书研究2002·3 |
《公莫舞》剧本定性研究评述 |
中国文化研究2002·3 |
《庐山远公话》再补校 |
敦煌学辑刊2002·1 |
《汉将王陵变》与《捉季布传文》再补校 |
敦煌学辑刊2002·2 |
《聊斋俚曲集》中的非蒲松龄作品 |
蒲松龄研究2002·3 |
“消息子”及其系列词语 |
(日本)中国语研究第44号2002 |
成都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
成都大学学报2002·4 |
粤语趣难词释例 |
语言研究2002·4 |
“猫儿匿”的妙趣——兼辨并非外来语 |
甘肃高师学报2003·6 |
福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
福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 |
灶神神话补说 |
四川大学学报2003·1 |
柳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
柳州师专学报2003·1 |
西宁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
固原师专学报2003·1 |
谈《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的国别性 |
辞书研究2003·1 |
例说西部语言资源的开拓研究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
艾儒略对汉语的贡献点滴谈 |
语文建设通讯第74期2003 |
“捉迷藏”方言俗语称名汇释 |
陇东学院学报2003·1 |
口边“饿死纹”是怎样编造出来的 |
科学无神论2003·3 |
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
(台湾)孔孟月刊41卷第9期2003 |
近代汉语及方言趣难词“兔子”辨释 |
成都大学学报2003·3 |
敦煌文学艺术性先驱作用续说 |
敦煌研究2003·4 |
含假“罗汉”、“观音”的趣难系列词 |
语言科学2003·4 |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评介 |
语文研究2003·3 |
近代汉语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
语言第四卷2003 |
答王志尧对“猫儿匿”新释的反驳 |
甘肃高师学报2004·1 |
方言俗语词中的数字谐音趣假 |
成都大学学报2004·2 |
《汉语方言大词典》五评 |
宁夏大学学报2004·1 |
方言中含假“猫”的谐音趣难词 |
陇东学院学报2004·1 |
关于“趣难词”的答辩 |
陇东学院学报2004·3 |
俗谚解说两题 |
中国语文2004·2 |
现代汉语谐音趣难词例说 |
汉语学习2004·3 |
“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文化阐微 |
(台湾)孔孟月刊 第42卷第10期2004 |
《汉语大词典》例证及出处的错误 |
语文建设通讯第78期2004 |
“圣人异相”考释 |
中华文史论丛 第七十七辑2004 |
宁波方言谐音趣难词 |
宁波大学学报2004·5 |
元剧校释评说 |
淮北煤矿师范学院学报2004·5 |
柳州方言谐音趣难词例说 |
柳州师专学报2004·4 |
“蛊”的多元文化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2004·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转载2005·3 |
四川方言词语的多层次研究 |
中国俗文化研究 第二辑 |
生动而传神的“操过司令台前” |
语文建设通讯第80期2005 |
中外民俗说“喷嚏” |
文史杂志2005·2 |
方言趣难词再辨释——敬答 |
成都大学学报2005·2 |
柳州方言隐语解码试探 |
柳州师专学报2005·2 |
固原方言的隐实示虚趣难词 |
固原师专学报2005·2 |
属“羊”的人为什么“命苦” |
陇东学院学报2005·2 |
至诚的学术感情 独到的研究业绩——评敦煌学专 |
天水师院学报2005·4 |
以“黄色”指淫秽内容并非“舶来” |
文史杂志2005·6 |
吴语隐实示虚趣难词历时共地研究 |
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
谐音造词法研究是提高辞书质量的一大途径 |
辞书研究2005·1 |
婚礼中的“避煞”民俗探析 |
四川大学学报2005·6 |
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鸡眼”等系列词语 |
中国俗文化研究 第三辑2005 |
确释“坟羊”及其系列词语 |
宁夏大学学报2006·2 |
俗语考源二题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
继承前路,引领方向 ——简评《古汉语神祀类同义词研究》 |
龙岩学院学报2006·2 |
详释“铜斗儿家私”、“泼天也似家私” |
青海师专学报2006·2 |
四川《十八扯》民谣的两点研究 |
成都大学学报2006· |
《现代汉语词典》收载方言词宜交代方言属地 |
语文建设通讯第83期2006 |
论《增补幸云曲》 |
蒲松龄研究2006·1 |
刘瑞明教授:
你的专著少,但是论文数量多,质量好。特别是挖掘汉语特殊的谐音词很有理论价值。我深受启发。
彭泽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