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薛涌对于此次的韩寒事件专门写了一个评论,提出“用博客激活语文教学”。认为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权威主义教育模式中,一种告诉学生应当如何欣赏崇拜模仿经典作品,使得个性化和独立性丧失。提议,韩寒的一些网络文章刚好可以补充给学生作为另外一种文学视角。您赞同吗?有人认为,现代汉语失去了年轻人,归咎在汉语教学本身,汉语教学应当更加生活化,贴近时代。
谢有顺: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心性,这我赞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一种僵化的语文,而走向另一种的极端。博客文字的特点和自由和率性,是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这些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文字禀赋,但只有这些,语文教育还是单薄了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还是很有必要加强的,关键的是,何为经典需要重新进行辨析,老师应该如何讲解经典,也还需要钻研。现在好的文章并不缺,缺的是好的解读者。假如现在的老师,在语文教育上,多一些文学训练,把好文章的内涵解读出来,把汉语的优雅呈现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又何必担心汉语不能在年轻人中被喜爱?
记者:在互联网博客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加不多元、纷杂、不规范的语言。此次的联考试题也是从韩寒的博客中摘录下来的,您认为,是不是非常有必要对博客化语言写作进行大规模的标准、规范呢?比如现在的《咬文嚼字》。
谢有顺:博客并非正规的出版物,对它的语言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无法实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和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语言也处在变化之中,任何单一的标准化本身都是对语言的丰富性的伤害。不要过度迷信标准化。比如,有一段时间,把“想象”都改成“想像”,听说现在又想改回“想象”了,这样的标准化,有意义吗?语言有规范的一面,但也有文学性的、创造性的一面,应该允许在个人性的文学作品中,保留对语言丰富性的探索兴趣。当然,我说这话,已经同博客文字本身关系不大了。我说的是另一个大问题。
记者:韩寒的态度是否有问题?他坚决不认错,尽管对于明显的标点符号。其实有人指出,鲁迅的语言其实也很奇特,但是代表一种风格,韩寒也标榜自己是一种风格,这是否是姿态上的问题?
谢有顺:这样的语境,已经无法讨论对与错,或者说,纠缠在这事的对错上,意义不大。韩寒是想表达一种对现有的语文教育秩序的反抗,他的姿态与此有关,我能理解。况且,那个标点符号,也不能算是多大的错,很多该用顿号的地方,都可以用逗号来代替的。读过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鲁迅、胡适他们那代人,就很少用顿号的——这些是小的细节,不必深究。
记者:与韩寒这次的事件类似的还有一种事件,超女被写入考试题目。在台湾,张惠妹、孙燕姿、大长今还被写入过某个历史课本。有专家认为是媚俗。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谢有顺:重要的不是看课文或试题里写了什么,而是看你是怎么写的。怎么写,许多时候比写什么要重要得多。现在的一些课文,写的内容都很宏大、正确,可是那种写法,简直是陈旧、腐朽到了极点,它还不照样是一种失败?没有好的表达,再好的内容都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但同时,我也认为,课本或试题不必过度追新,不要赶时髦,文化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用沉淀过后的成果来教育学生,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由于我对很多的教育者本身没有信心,因此,我就特别看重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因为这是教育端给学生的第一碗饭,这碗饭如果学生吃不下去,或者吃下去后消化不良,就势必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胃口。对于下一代,对于那些幼小的、正在成长中的心灵,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来呵护、培育他们。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教育环节都太潦草和粗心了。
记者附录的事件回放:
近日,湖北黄冈中学等八所中学在语文联考试卷上将韩寒某篇博客文字作为语病分析题。试题如下:
下面的文字摘自新浪网某人的“博客”,语言(包括用词,标点,断句)有四处毛病,请找出并改正。(四分)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
对于这个问题,韩寒于1月7日在自己的博客进行了回应:“文章是我写的,我很荣幸可以被语文试卷做为反面的教材。虽然这只是我很普通的流水帐,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活着的作家中,只有你的文章写的够差,够奴才,够没想象力和情怀,才可以被语文书和试卷作为正面文章来分析欣赏。所以,一个好的作者都应该以自己的文章不慎被中国语文教学看中为耻。我上面的这段文字里有四个错,大家能挑出来吗。反正我是挑不出来。等明天我公布正确答案。这个所谓的正确答案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失败,在识字以后,跟着语文书学,是永远不能写出好文章的,是永远没有想象力的,比喻句永远是心里像揣着一只小鹿的。这倒也算,就怕学多了,甚至连好文章都看不懂了。”韩寒博客《大家考试了》
随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争议“语文试卷考这种题是不是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