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湖北黄冈中学语文老师给了这样的说法:韩寒其实早就被他们盯上了,“他写的文章,语法经常错乱,不是语言杂糅,就是瞎用标点,要么就是罗里罗嗦,简直是错误百出。”这位老师显得很担忧:“现在韩寒的书卖得这么好,学生都喜欢看,看了都去学那些稀奇古怪的语言,这怎么得了?近的来说,语文考试肯定要丢分,远的来说,我们母语的纯洁化从何谈起呢?”您觉得韩寒应当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反面教材吗?您对这个事件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其中是否暴露某些问题?
谢有顺:我个人认为,韩寒的这段话不应该被当作语文教育的反面教材。博客文字是私人网络日志,随意性很强,往往是作者心性的自由表达,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属于一种口语式的表达,不能用僵化的修辞规范来要求它,更不能当作语文的范文来进行标准化的修辞分析,这就好比你不能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找语法毛病一样。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私人日志里都不能率性地说话,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趣了。如果再说远一点,文学化的表达和正统的语文修辞之间,常常是有矛盾的。文学语言的创造性,许多时候都是突破修辞规范的,假如用一种固定、僵化的修辞来分析任何文学性作品的话,那鲁迅作品中的语病就更多了。我历来反对把语文教育等同于修辞分析。
记者:您觉得这道试题中,是不是暴露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有专家认为,语文课上教的语文其实和文学语言是两码事,上个世纪王蒙曾说自己做了一套中学语文试题,仅仅得了60分。莫言的女儿在作文中抄了他的一段文字,结果被语文老师认为是错漏百出。
谢有顺:早就有人说过,现在的语文试卷,足以考倒鲁迅、巴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优秀作家如果参加高考语文答卷的话,都很难获得及格分的。这个问题很严重。这说明今天的语文教育过度机械了。把一篇优美的文章,机械地分成字、词、句、段来讲解,不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带学生进入一篇文章的审美和精神境界,这样的教育对于提升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无实质性的帮助。语言教育,应该和文化、精神、心灵塑造联系在一起,它除了教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以外,还得大力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审美和写作能力。一个个活泼的心灵,不能被那些死的知识窒息了。
记者:有人提出,大量阅读理解、填空等“标准化”试题,其实扼杀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灵性。有人提出,文学上的造诣靠的是大量的阅读,而让学生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对经典的死板膜拜、揣摩作者心理的无诗意的教学中,是对下一代文学可能性的极大损伤。因此而出现上世纪末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大规模讨论,余杰等人口诛笔伐。这次又出现了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特别是大讨论之后,似乎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基础性的规范教育是否有存在必要?
谢有顺:教育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我能理解现有的教育秩序的维护者的保守想法,因为在偌大的中国,进行任何层面的教育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深思熟虑,否则有可能会走向新的混乱。因此,就着教育现状的批判而言,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从把弊病说出来,到把这弊病根除,这中间肯定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我这样说,并不等于认为我们要止步不前,今天,我们还是要尽力对现有的教育弊端进行分析和改革,至少,要及时汲取那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的问题是,改革的速度太慢,大家都觉得不能再等了。许多问题,已经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比如,一些质量很差、思想落后的范文,仅仅因为它们适合进行修辞分析,就几十年不变地让学生们去读它、背它,这不是很荒唐么?假如现有的教材不作根本性的变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不作重新设计,所谓的教育改革就还没有触及本质。我承认,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需借助一些范文和方式,但重要的是,这些范文,这些方式,对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心灵来说,必须合身。一旦不合身了,就得改变,这应该是毫不犹豫的事。
记者: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首要目的是什么?有人给出三种答案:应付高考、不写病句或错别字、写好文章成作家。您觉得那个排在首位?或者还有其它答案?中学作文的评价标准似乎总是“语言流畅,段落分明,中心思想突出”之类得老师评语。是不是很奇怪的现象?
谢有顺:我个人认为,韩寒的这段话不应该被当作语文教育的反面教材。博客文字是私人网络日志,随意性很强,往往是作者心性的自由表达,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属于一种口语式的表达,不能用僵化的修辞规范来要求它,更不能当作语文的范文来进行标准化的修辞分析,这就好比你不能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找语法毛病一样。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私人日志里都不能率性地说话,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趣了。如果再说远一点,文学化的表达和正统的语文修辞之间,常常是有矛盾的。文学语言的创造性,许多时候都是突破修辞规范的,假如用一种固定、僵化的修辞来分析任何文学性作品的话,那鲁迅作品中的语病就更多了。我历来反对把语文教育等同于修辞分析。
记者:您觉得这道试题中,是不是暴露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有专家认为,语文课上教的语文其实和文学语言是两码事,上个世纪王蒙曾说自己做了一套中学语文试题,仅仅得了60分。莫言的女儿在作文中抄了他的一段文字,结果被语文老师认为是错漏百出。
谢有顺:早就有人说过,现在的语文试卷,足以考倒鲁迅、巴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优秀作家如果参加高考语文答卷的话,都很难获得及格分的。这个问题很严重。这说明今天的语文教育过度机械了。把一篇优美的文章,机械地分成字、词、句、段来讲解,不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带学生进入一篇文章的审美和精神境界,这样的教育对于提升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无实质性的帮助。语言教育,应该和文化、精神、心灵塑造联系在一起,它除了教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以外,还得大力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审美和写作能力。一个个活泼的心灵,不能被那些死的知识窒息了。
记者:有人提出,大量阅读理解、填空等“标准化”试题,其实扼杀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灵性。有人提出,文学上的造诣靠的是大量的阅读,而让学生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对经典的死板膜拜、揣摩作者心理的无诗意的教学中,是对下一代文学可能性的极大损伤。因此而出现上世纪末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大规模讨论,余杰等人口诛笔伐。这次又出现了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特别是大讨论之后,似乎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基础性的规范教育是否有存在必要?
谢有顺:教育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我能理解现有的教育秩序的维护者的保守想法,因为在偌大的中国,进行任何层面的教育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深思熟虑,否则有可能会走向新的混乱。因此,就着教育现状的批判而言,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从把弊病说出来,到把这弊病根除,这中间肯定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我这样说,并不等于认为我们要止步不前,今天,我们还是要尽力对现有的教育弊端进行分析和改革,至少,要及时汲取那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的问题是,改革的速度太慢,大家都觉得不能再等了。许多问题,已经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比如,一些质量很差、思想落后的范文,仅仅因为它们适合进行修辞分析,就几十年不变地让学生们去读它、背它,这不是很荒唐么?假如现有的教材不作根本性的变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不作重新设计,所谓的教育改革就还没有触及本质。我承认,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需借助一些范文和方式,但重要的是,这些范文,这些方式,对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心灵来说,必须合身。一旦不合身了,就得改变,这应该是毫不犹豫的事。
记者: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首要目的是什么?有人给出三种答案:应付高考、不写病句或错别字、写好文章成作家。您觉得那个排在首位?或者还有其它答案?中学作文的评价标准似乎总是“语言流畅,段落分明,中心思想突出”之类得老师评语。是不是很奇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