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中日译文中的文化心理差异

[日期:2008-04-10] 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李光忠 [字体: ]

  据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70%来自日本,如“科学”、“民主”、“哲学”、“物理”、“教育”、“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等。这些词汇都是明治时代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时用汉字组装而成的,后来由留日学生舶回中国。

  回想起来,在日译名词被中国学界采纳之前,中日

两国在翻译西方科学词汇时曾有过一个自由竞争的阶段。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西方科学概念,到了两国学者手里,被译成了味道殊异的词,比如economics,中国学者译成“计学”,日本学者译成“经济学”;sociology,中国学者译成“群学”,日本学者译成“社会学”;physics,中国学者译成“格致”,日本学者译成“物理”。这场竞争最后以日译胜利告终,理由十分简单:单音为主、数量有限的文言词汇,无法移译数量众多的西方名词,而且容易曲解原义;而日本学者则突破了古汉语“字本位”的框框,创造了双音词乃至多音词,解决了词汇不足的问题,扩展了汉语的表义空间。

  这是文化心理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人眼里,汉字决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类似图腾的崇拜对象。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敬畏之情,决定了中国人不会对汉字作轻易的改造或者解构。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毕竟是外来物,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心态,明治时代日本学者轻而易举打破了古汉语“字本位”的清规戒律,以意译方式对汉字作了自由的组合,创造了大量现代新语汇。 (《世界知识》2007年第21期)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翟华:汉语拼音有软实力也有软肋

下一篇:暧昧而尴尬的Chinese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