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是語音理據的根本成因
盛 諫 盛開
修辭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修辭學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修辭,認為修辭活動(隱喻、擬人、擬聲、通感、借代、委婉、仿擬、誇張、轉類、對偶等)主要依賴於人類的聯想能力(見李國南,辭格與辭彙,p.2,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其實,聯想是人類基本思維能力,因此不僅是語言中的修辭,就是語言的產生也應該離不開人的聯想思維。
心理學是這樣說明人的聯想思維能力的:
1.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有關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
2.聯想可分三種:
1)鄰接聯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間或時間上或關係上鄰近的另一事物。2)相似聯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由一事物想到在形狀、聲音、性質等各方面有相似性的另一事物。3)對比聯想(association
by contrast),由一事物想到與之對立的另一事物。
3.
符合以上三種條件的聯想內容是很多的。究竟引起什麼聯想,一方面取決於聯繫的強度,譬如較易聯想到記憶中那些近期的、印象深刻的事;另一方面取決於聯想者的需要與興趣,環境等定向因素,亦即思考的角度或稱聯想角度。
我似可以舉些例子來說明聯想思維的第3特點:下圖左方的圖形像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就必然要運用聯想思維。不同年令,不同的職業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回答“像雨滴”的最多,因為大家都多次看到過雨滴的形狀,印象深刻。其次可能回答“像寶塔”,上小下大,一般都見過。如果再問:還像什麼?回答“像不倒翁”的多半是小孩,因為小孩對玩具感興趣。回答“像圓錐體”的多半是中學數學老師或學過幾何學的學生。如果把這個圖形倒過來看,又可是另外的一些聯想。小孩會說像蛋筒冰琪淋,大人會說像一束鮮花,考古學家會說像石器時代的石斧,等等。(由此可見,不同時代的人,聯想的內容肯定不同,因此以現代成人或兒童為試驗者來驗證原始人類產生語言的心理實驗是無意義的,利用電腦建模仿真可能有較好的結果。)
從心理學對聯想的上述三點說明,我們可得出以下推論:
1.聯想可以級聯進行,從而形成聯想路徑。因為按心理學對聯想的說明“…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就可能級聯地想開去。我們將開始聯想的那件事物稱為聯想起點,聯想到的事物稱聯想內容或聯想項,用箭頭表示某一聯想方向,如上圖右上方所示。例如看到“紅色”,會想起“火焰”,再繼而聯想到“火熱”,最後想到喜慶,當然也可反過來由“喜慶”逐級聯想到“紅色”。這就是“紅色”象徵“喜慶”的來由。此外,還可有其他許多聯想路徑,例如:從“紅色”聯想到“鮮血”,再聯想到“流血犧牲”,最後聯想到“革命”,或者反過來由“革命”逐級想到“紅色”,於是“紅色”象徵“革命”。不同的聯想路線得出不同的聯想項,其中還可能出現相悖的聯想項。
2.聯想可雙向進行,由甲可以聯想到乙,由乙也可聯想到甲。人一旦有了感知實際上就已在大腦中留下記憶,它與大腦中的其他記憶沒有本質的區別,例如“紅”是一種感知,由它可以聯想到“火”,反過來,“火”也可以聯想到“紅”。相似、鄰接、對比三種聯想都屬於兩樁記憶之間的相互關係,並無特定的方向。
3.心理學用實驗證明,聯想能幫助記憶,這對詞的產生及傳播擴散有重要作用。例如改革開放之初,
一種稱為工具車的中型汽車進口不少,
進來後多半用來載客,
工具車這個名稱顯然不合適。於是有人由車的形狀聯想到麵包,
產生了麵包車這個名稱。這一名稱十分形象、 易記,
符合國人偏向形象思維的習慣,
於是很快就傳開了,由少數人所使用的名稱轉變成大家共同使用的名稱。(由此可見,名稱的“約定俗成”無論在命名之初還是在俗成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聯想,既然遵循聯想規律,就不是一個任意的過程。)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聯想方向不同,聯想內容也可能不同,但由於同樣符合聯想規律,因此會互相影響和傳播。例如漢民族原本“紅色”只用來象徵“喜慶”,到了晚清,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外來的“紅色”象徵“革命”,很快為國人所接受。
下面以聯想思維規律對原始詞(源詞)的音義關係展開討論。
什麼是說話發音時的“感知”呢?發音時人有兩方面的感知:一方面感知自己的發音動作特點,例如開口的大小(大;小;閉)、開口的形狀(圓唇;展唇)、發音部位(舌尖對上齒齦;舌前對上齒齦與硬齶;舌後對軟齶等,見發音器官及發音機理)、分解動作(如舌尖上舉;舌尖抵上齒齦;舌尖向後卷;舌後上抬等)、露出並齊的上下齒、鼓起臉頰等等,我們將它稱為聯想的“動作性起點”;另一方面的感知是自己所發語音的特點,如清晰、模糊、短促、持續、響亮、輕幽等,這些感知同樣會引起聯想,我們將它稱為聯想的“語音性起點”。
原始詞產生於人類語言的初創時期,雖然當時的聲音不可能留下來,但是語言一代一代傳下來,具有連續性。雖然音與義皆有發展變化,但不可能絲毫不留下語言初創時期的痕跡。就詞意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原始詞的基礎上分化出許多近義通義的新詞,原始詞的義必然包含在這些近義通義的詞簇的概括義中,如上圖右下方所示。
再就詞音來說,有的是聲母變了,有的是韻母變了,有的是聲母、韻母都變了。聲韻母都變掉的詞就不留在音近義通的詞簇中。這樣
音近義通詞簇就包含在同聲母的音近義通詞簇(以下簡稱近聲義通詞簇,訓詁學稱為雙聲)和同韻母的音近義通詞簇(以下簡稱近韻義通詞簇,訓詁學稱為疊韻)中。因此總有一些原始詞的音如今還保留在這兩種詞簇中。漢字裏雙聲、疊韻的字很多是義通的,其成因無論是音義的回授,或語音的地方變體也包含在以上兩詞簇中。(聲韻皆未變者,兩詞簇中同時包含)
於是我們試驗將聯想的“動作性起點”、“語音性起點”(即兩種發音感知)與聯想項(即漢語中的聲近義通詞簇和韻近義通詞簇的概括義)按三種聯想方式
(鄰接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進行聯想匹配,並與英語,拉丁語詞彙進行對照(見本網站英文欄內我們寫的補充材料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現擇其中具代表性的內容摘錄於此:
先考察動作性起點引起的聯想。
我國古代音韻學(至晚始於宋朝)把漢字的一切讀音(即音節)分成“合口”、“開口”兩種“呼法”。包含圓唇韻母的音節為合口呼,用西方術語說就是圓唇音節;不含圓唇韻母的音節為開口呼,也就是展唇音節。漢語韻母實質上是複合元音,其中所含母音對音節發音時開口的大小和圓與非圓起決定作用。圓唇母音u使音節發音時的開口小而圓,o使音節發音時的開口大;展唇母音i使音節發音時開口小而展,a使音節發音時開口大而展。它們引發的聯想有:
1)“圓唇開口小”
母音u發音時開口小接近封閉,舌後縮使口腔前部形成大空間,對應的聯想為“包圍,密閉,遮蓋,收藏”[如:墓,窟,幕,捂,裹]。
2)“圓唇開口大”
母音o發音時開口大,舌後縮,口腔前部形成大空間,對應的聯想有三:“渾圓”[如口,洞,孔,果,裹,餑餑,饃,磨,周];“體積大”[如:充,厚,擴,闊,容(容納,寬容),宏,鴻,隆,碩,胴,腫,塚];“數量多分量重”[如眾,多,博,重]。
3)“展唇開口小”
開口小而展,且舌前上抬,口腔內空隙甚小,對應的聯想項為“細,小,狹,近”
[如:細,希(少,希罕),狹,眯,屑,小,滴,扁,癟,閉,近,密,倚,依(1.挨近)]。
4)“展唇開口大”
對應的聯想為“大,長,寬”,[如:大,發,豪,敞,龐,胖,茂,展,張,長(長度大或增大),脹,寬,滿]。
聲母動作性起點引發的聯想可分三類,即: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屬相似聯想);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發的聯想(屬鄰接聯想);發音動作所涉器官的功能引發的聯想(屬鄰接聯想)。下面從我們眾多的聯想匹配結果(見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選出一些作為例子說明之:
1.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例1.“聲母圓唇化(Labialization)”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聲母圓唇化在我國古代歸入“合口呼”,現代語言學稱之為聲母圓唇化,指的是由於“先協同發音”(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使非圓唇的輔音因後隨的圓唇母音而帶有圓唇的動作(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15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圓唇化的發音動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點,即“唇形圓”、“唇外凸”、“唇縮聚”,它們成為聯想的三個方向,於是有三項聯想項分別與之對應:
1)“唇形圓”的聯想為“圓,彎,圍,轉”[如:團(圓球形物),摶(揉成球形),滾,輥,郭(圍城的牆),環,回,還(回歸),環,圜,寰,繯,框,眶,廓(輪廓),輪,螺,彎,丸,碗,圍,渦,旋,券(xuan建築弧形部),穴,卷,曲,屈,圈,拳,蜷,鬈,圓,擁(圍),周(環繞),軸,珠,轉];
2)“唇外凸”的聯想為“噘嘴外凸”[如:凸,突(1.超出),啜(啜茗,啜粥),撅,噘,努(突出,如努嘴)];
3)“唇縮聚”的聯想為“聚攏”[如:撮(聚攏,如撮口),簇(叢聚,聚成一團),蹙(收縮,如蹙眉頭),吹(撮攏嘴唇用力出氣,如吹口哨),堆(聚集在一塊),會(聚攏),彙(相聚),聚,攏(收束),摟(聚集),群(聚集一起的),麇(麇集),縮,嗍(吮吸),吮(聚攏嘴唇吸),嘬(聚縮嘴唇而吸取)]。
例2.“舌後卷”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發捲舌音時,舌向後卷的發音動作在形象上有二方面特點,即“舌彎卷”、“舌尖向後指”。與之對應,引發四方面聯想:
1)“舌彎卷”的第一項聯想為“圓,彎,圍,轉”[如:煣(用火使木材彎曲),繞(1.走彎曲迂回的路2.纏,圍著轉),日(圓盤狀),輮(輪的外周)];
2)“舌彎卷”的第二項聯想(圓轉的後繼聯想)為“迴圈,重複”[如:揉(迴旋地撫摩)];
3)“舌彎卷”的第三項聯想(彎曲的後繼聯想)為“柔軟”[如:柔,軟,壤(鬆軟之土),荏(軟弱),韌(柔軟又結實),絨(細軟的毛),融(固體受熱變軟),鞣(使皮柔軟),弱];
4)“舌尖向後指”的聯想為“向後,相反”[如:入(舌向後指的方向為入口方向),而(表示語意轉折)]
提請注意:前二項聯想與“聲母圓唇化”的“唇形圓”的聯想一致。
例3.“雙唇”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發雙唇音時,雙唇的發音動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點,即“兩唇並置”、“雙唇密閉”、“鼓腮”;唇齒音在發音時雙唇接近閉合,也有“兩唇並置”、“雙唇密閉”的形象。與之對應的聯想有:
1)“兩唇並置”引發的聯想為“成雙,並列”[如:北(本義為二事物相背),比(並列,靠近),並(並列),半(一分為二),皕,配(兩性結合),朋(並,比),媲(並,比),匹(配),駢(兩物並列成雙的),姘,騑(中間馬兩側的兩匹馬),符(古時分成兩半的調兵憑證)];
2)“雙唇密閉”引發的聯想為:一“關閉、遮蔽”[如:包,庇,蔽,埋,瞞,昧(隱瞞),門,悶,燜,蒙,眯,冪(覆蓋巾),丏(遮蔽),幔,謾(欺騙,蒙蔽),盲,瞑(閉眼),沒(隱在水中),幕,墓,蔽,閉,秘(bi便秘,意便閉),秘(mi不公開),密(不公開如密謀,保密),篷,棚,披(覆蓋),屏,帡,?,罔(蒙蔽),幃,帷,幄,捂,墳,封(封閉,封皮),袱(包布),伏(隱藏),覆];二“密切,接近”[如:並(合在一起),巴(粘結,貼近),傍,密(空隙小),佩(帶),附(依附,靠近),縛,扶,伏(趴),孵(禽伏卵上),敷(搽上),撫,旁,傍];
3)“閉唇鼓氣”引發的聯想為“泡狀,鼓起,矮胖”[如:胖,苞,胞,雹,龐,膀(浮腫;膀胱),膨,泡,脬(尿脬),皰,便(大腹便便)]。注意:雙唇音m無“泡狀,鼓起,矮胖”聯想詞例,這與m發音時無鼓氣動(鼻通道開放)對應,反映出聯想的合理性。
例4.“舌後(舌根)音”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發舌後音時,發音動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點,成為三個聯想起點,其聯想分別為:
1)“口大開”引發的聯想:舌後音是唯一一組在發音時保持口大開,且舌前低平,口腔前部顯空闊寬大的聲母,聯想於動作為“開,擴”,于形容則為“空的,寬闊的”,於名稱則為“孔穴”及“容器”,如“張開”[如:開,擴];“空的,寬闊的”
[如:空,寬(闊大),曠(空闊),廣,光(一點不剩),闊,廓(2.空闊),宏];“孔穴”[如:口(1.容器通外處),孔,窟(洞穴),龕,坑,?(眼向內深陷),框];“容器”[如:罐,缸,庫,筐,殼,函(1.匣,2.封套),盒,壺];
2)“顯露上齶”引發的聯想:舌後音也是唯一一組在發音時顯露拱形上齶的聲母且舌後上抬指著拱形上齶,其聯想有二,一為“拱形”[如:弓(凸弧形射具),躬(彎身),拱(上凸弧形),鉤(彎形掛具),勾(1.用筆劃彎形符號),鍋(穹形烹具),窠(巢狀如鍋),盔(鍋形護頭帽),弧,虹],二為“高處”[高,崗(如山崗),岡(山脊)]。
注意:舌前音“觸指上齶”引發的聯想也為“拱形”(見例5之4)),聯想起點相似,聯想項相同。而“高處”的聯想也與舌前音(見例5的4)二)及舌尖音(見例6的1)一)相同。
3)“舌後上抬”引發的聯想:舌後音在發音時,舌後上抬似一道能開能關的活門,它將聲道分隔成口腔與咽喉兩部分,口腔與咽喉兩部分在舌後上抬處相溝通,相連結。引起下列四項聯想:一,舌後上抬與軟齶接觸,聯想到“結合”“關閉”[如:靠(倚著,挨近),媾(結合),遘(相遇),關(1.閉合),閡,闔(關閉)];二,“分隔”[如:隔,膈,格(分隔用物),割(分割,從中部切斷),關(2.關隘)];三,舌後上抬指示口腔與咽喉兩部分在此處相溝通,相連結,聯想為“溝通”[如:關(3.關連),勾(2.勾結,勾通),溝,幹(關連,如相干)];四,舌後上抬似一道能開能關的活門,有控制作用,其聯想為“節制,變化”[如:控(節制,駕馭),改(改變),更(改換),管(節制),化,幻,換]。“關”字是這一發音動作最形象的聯想,它有1.2.3.個詞義,其中以舌後所處位置和活門作用象徵要道上的關隘(詞義2.),引申為“關頭”,“難關”、“關鍵”;“關”能開放也能關閉(詞義1.),關內關外由“關”而相連(詞義3.關連),引申為“關係”、“相關”、“關於”。
例5.“舌前音”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發舌前音時,發音動作“舌前“貼近”上齶”在形象上有四方面特點,其聯想分別為:
1)舌前的形狀變得與上齶的形狀相似和一致,與之對應的聯想項有:一“貼近”[如:倚,依(1.靠,挨近),嚴(緊密無空隙),近,就(靠近),緊(密切靠攏,無間隙),擠,親,切(1.密合,貼近)];二“相似與一致”[如:型(樣式,模子),象(形狀,樣子),像,肖,依(2.按照,順從),諧,協,徇(曲從),契(相合),洽(諧和),齊(一致)
]。
2)舌前音是唯一一組發音時氣流從(舌前與上齶兩者之間的)長夾隙中流過的聲母。這一動作形象與“主體夾於兩物之間”有相似之處,產生相似聯想,舌前與上齶比喻為上下或兩側的夾持物,氣流比喻為中間的被夾持物。對應的聯想項為“夾著”[如:壓(上下物體擠壓中間物體),軋(ya),埡(兩山夾著的狹窄地方),央,咬(上下牙夾住物體),牙(上、下兩排用來咬東西),掖(把東西乓在夾縫裏),腋(臂與身之間處),溪(兩山夾著的小河溝),峽(兩山夾著的水道),銜(用雙頜夾著),楔(插入兩物間的木片),挾(xie),擤(兩指夾擠鼻涕),夾(1.從兩旁鉗住,2.兩層的衣物),莢,頰(臉的兩側),岬(兩山之間),間(1.兩事物中的空間,隔開),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撿(用夾或手夾取),搛(用筷夾菜),瞼(上下眼皮,其中夾眼球),介(在兩者之間),津(1.兩岸之間的渡口),經(穿夾在織物緯線中的線),鉗,嵌,騎(兼跨兩邊)]。
3)舌前與上齶之間夾縫細而長,這一形象特點引發的聯想有:一“狹隙”[如:嚴(嚴密,縫隙非常小),狹,隙,罅,脅(腋下),釁(縫隙,用牲血塗縫隙)],二“細長”[如:延,遙,悠,遠,永(長),久(時間長),細,纖(細小xian),弦,線,小,腺,絏(繩索),絮,蹊,巷,豇(一種細長形豆莢),徑(小路),莖,纖(qian拉船的長繩),阡(小路)]。
4)舌前觸指上齶,這一形象引發的聯想為:一“拱形”[橋(拱形如上齶),?(馬鞍拱起處),穹,丘],這與舌後音的聯想起點“顯露上齶”引發的聯想一致。二“高處”[掀,興,晉,舉,喬(高),僑(原意為踩高蹺的人),蹺,翹,撬,起(向上),企(踮腳看)]。
例6.“舌尖音”發音動作形象引發的聯想
不同發音階段發音動作的不同形象形成不同的聯想起點,引發的聯想也不同,例如
1)舌尖觸抵齒齦階段的聯想起點為“舌尖觸抵上齒齦”,它有五方面聯想:一“高處”[頂(1.最高最上部分),顛,巔,塔,壇(高臺),梯,題,亭,凸,突(2.煙囪),隆(高),陸(高出水面的土地),上,山,聳,天,台,崇,翀(向上直飛),矗(1.高聳),卓,桌],上齒齦位於上齶,為口腔高處;二“觸,抵”[如:達,逮(到,及),到,抵,踮(腳尖著地),頂(抵),搪,推,托,觸,著(接觸),遭(碰到,遇見),至(到)];三“結合”[如:搭,逮(2.捕捉),戴(2.加在頭、手等上端),帶(攜,捎),締,蒂(花或瓜果與莖相連處),拿,納,粘(nian具粘合性),拈,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凝,貼,粘(zhan),抓,捉];四“停留”[如:定,訂,盯,鈍,呆,待,耽,等(等待),逗(逗留),停,住,駐];五“阻塞”[如:擋,填,堵,杜(阻塞),障,窒]。注意:聲母n開通鼻腔,氣流未受阻塞,與之對應,它只有與舌尖抵齒齦對應的聯想“觸,抵”、“結合”、“停留”,沒有“阻塞”的聯想,反映聯想關係的合理性。
2)舌尖下降階段有三方面聯想:“分離”[離,裂,列,落(la丟下,遺漏),斷,段,褪,蛻,脫(去掉)]這是舌尖下降時,舌尖與上齒齦或上齶分離動作的相似聯想;“下降”[滴,倒,澄(使液中雜質下沉),跌,掉(落,減損),墮,瀝(1.液體一滴滴落下),落,塌,坍,頹,退,褪,脫(落掉),墜];“向下傳遞”[遞,弟,第(次序),帝(梁啟超謂〈帝有上接下之義〉]
2.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發的聯想
例1.“舌尖音/舌前音”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發的聯想
舌尖音/舌前音的發音部位都為舌之前端,引發的聯想有:“尖,端”[如:端,始,矢,首,梢,艄,太(極端),忒(太),頭,尖,箭,極(端點),絕(極端的,窮盡),起(開始),扡(尖頭細杆),槍(古尖頭兵器)],此為舌尖部位的聯想;“點滴,少量”[如:點(小點),丁(丁點),滴(少量液體),少,稍,沙,糝,塵],人們常用拇指按著食指尖示意“點滴,少量”,此聯想與之相似。
例2.“舌前音/舌後音”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發的聯想
與“舌前”對應的聯想項為“前部”[如:么(一),一,先,序,緒(絲的頭),前],與“舌後”對應的聯想項為:“後部,根部”[後(與“前”/“先”相對),根(舌根),跟(腳的後部,引申為隨在後面)]。
例3.“唇音”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發的聯想
唇音的發音器官“唇”位於臉表,其鄰接聯想為“與臉表有關”[如:表,面(表面,面孔),貌,膜,毛,皮,膚(1.皮膚2.淺薄)]。
3.發音動作所涉及器官的功能引發的聯想
例1.
擔負味覺功能的主要器官為舌,嘗味時最為活躍的為舌尖,據研究是動物的自我保護功能(避免有毒和難吃的東西深入口中)。舌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敏感味覺:舌尖為甜味敏感區,舌前兩側為鹹味、鮮味的敏感區,舌後為苦味敏感區。
漢語中與“舔嘗與味道”有關的詞[如:嘗,食,舐,舔,甜,酸,澀,辣,茹(吃),嗍(吮吸),鹽,咸,辛,鮮(1.味精味),苦]中,舌尖音最多,占10/15,與嘗味時最為活躍的為舌尖相對應;而且,味覺詞的聲母發音部位與味覺敏感區十分一致:“甜”(舌尖音)與甜味敏感區(舌尖)對應;“鹹與鮮”(舌前音)與鹹味、鮮味的敏感區(舌前兩側)相對應;“苦”(舌後音)與苦味敏感區(舌後)對應。這充分說明了發音部位的味覺引起的聯想使漢語辭彙的音義出現了相關性。
例2.
人與許多哺乳類動物一樣能吼叫,喉是吼的主要發音器官。人能說話,舌是說話的主要器官,其中舌尖最活躍,舌前其次,舌後更次。
表示吼的詞其聲母的發音部位皆為最近喉部的舌後[如:喊,號(呼喊),嚎,喝(大聲喊叫),哼,呵(呼氣;嘆詞),吼,呼(喊),喚],與喉是吼的主要發音器官相對應。表示說話的詞以舌尖音為最多[如:唱,吵,稱(說,叫做),叱,答,叨(叨嘮),嘀(嘀咕),嘟(嘟囔),讀,詔(告訴),念,?,喃(小聲叨嘮),囔,鬧(喧嘩),呶(喧嘩),噥(小聲說話),諾,嘮(說話),詈(罵),聊(閒談),述,說,誦,訴,談,歎,丁寧或叮嚀],舌前音其次[啞,言,謠,音,喑,詠,語,籲,講,叫,哮,囂,咻,詡,喧,敘],舌後音最少[告(說給別人),歌,話,呵(怒責)]。與說話時發音部位的活躍程度一致。
例3.
舌後音的發音部位最接近咽喉,因此鄰接聯想使舌後音與咽喉的咽咳等功能聯繫起來[如:
哽(哽咽),鯁,咯(ka用力使東西從食道或氣管裏出來),咳,吭(喉嚨,嗓子),喉,喝(2.飲)]
例4.聯想起點“露出並齊的上下齒,舌尖指上齒背或上齒齦”聯想到“牙齒”[如:噬(咬),齒,吃,餐]。
齒和噬的同義詞“牙”和“咬”則由舌前音的聯想“夾著”而來,見例5之2)。
例5.
雙唇的發音動作很容易聯想到唇及唇的動作[如:哺,抿,吻(1.接吻),喂(食)]。
從以上動作性聯想起點的匹配實例可以看到,發音動作的形象有幾方面特點,就有幾方面的聯想起點,就有符合聯想的幾組詞簇與之對應;發音動作涉及什麼器官和部位,也就有相應的聯想起點,也就有符合聯想的相應詞簇與之對應;音不相近而聯想起點相近者有義通的詞簇(即此聯想起點有音不相近的若干同音詞簇);音相近而聯想起點相異者有義不相通的詞簇(即有互不義通的若干音近義通詞簇)。義通跟隨聯想起點相同而來,而非直接跟隨音近而來,這充分表明音義相關的成因是人的聯想思維。蔣善國先生謂:“每一種觸覺附帶著一種微細的情感;每一種運動感覺也附帶著一種微細的情感。這兩種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義。”其實情感是不能直接表示意義的,現在我們更確切地說“通過發音動作的聯想間接地表示出意義”。
下面再考察語音性起點引發的聯想。語音性聯想起點是人對語音的感知,它不如人對發音動作的感知那樣直接和明確,因而它形成的音義相關性容易被人置疑。但是如果動作性起點因聯想形成音義相關得到肯定,那麼順理成章,語音性起點因聯想而形成音義相關也應得到肯定。
韻母是單母音和複合元音的通稱,為簡單起見,本文只考察單母音韻母。凡母音都是無摩擦持續帶嗓共鳴音,因此在摩擦、持續性和帶嗓這幾方面各母音沒有多少區別特徵。各單母音在語音上有特點的是響度,亮度和聲象位置三項。響度的區別較為明顯。化同樣的氣力發音,i與a相比,i輕a響;u與o比,u輕o響。亮度又稱音色,大家都能感覺京胡音色比二胡亮,如果把琴筒的開口用板蓋住一部分使開口變小,音色就會發悶發暗。說明這種感覺與共鳴狀態有關。感覺中母音a的音色最亮,i其次,o稍暗,u最暗。聲象位置指聽起來聲音從嘴的前面還是後面發出的,例如i、a聽起來比較靠前,o、u靠後。這些就是單母音的聯想起點。限於篇幅,下面僅列舉部分聯想項為例(詳細情況可參閱本網站英文欄內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母音i:與聯想起點“響度最弱”對應的聯想項:“弱、輕、幼”[如:輕,幼,苗,芽,孕];“平靜,隱秘,憂慮感”[如:靜,幽,憂,寂,休,息(2.停止),歇,秘,隱,蔭,蔽]。
與聯想起點“音色稍亮,響度最弱”對應的聯想項:“清澈純潔,雪白或無色透明,多描述女性”[如:清,秀,潔,淨,泠(清涼),曉(2.天剛亮),寅(破曉時分),陰,牝]。
母音a:與聯想起點“響度最強”對應的聯想項:“響,強,重”[如:強,健,壯,勞];“陽剛之氣”[漢(男人),男,陽,剛]。
與聯想起點“音色最亮,響度最強”對應的聯想項:“明亮,火紅,火熱”[丹(紅色),胭,陽,耀,照(1光線射物),烤,暖,旺,夏,響,笑,歡,鬧,狂,褒,贊,揚]
母音o:與聯想起點“響度強”對應的聯想項:“強有力”[如漢字:轟,洪,哄,吼,鬧,迫]。
母音u:與聯想起點“音色最暗,響度弱”對應的聯想項:一.“黑暗,陰沈,恐怖”[如:烏(黑),汙,穢,誣,灰,怖,怵,怵,昏,晦,晚,渾,混,濁,糊(不明白),溷,暮,霧,瞽];二.“死亡、痛苦、腐毒”[如:苦,酷,誤,亡,卒(死亡),無,枯,腐,毒,蠱,骷]。
母音e:與聯想起點“音色的亮度,響度均為中等”對應的聯想項:“適中,舒適,和諧”[彩,潔,甘,美,翠,蔚,悅,捷,凱,媚,愛(喜好),藹(和氣),泰(安定),甜,慰,鮮,諧(和)]。
限於篇幅聲母的語音性聯想也只能舉部分聯想為例(詳細情況可參閱本網站英文欄內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1)與聯想起點“氣流突然流出(爆發音)”對應的聲母有:b、p、d、t、g、k、z、zh、c、ch、j、q,其聯想項有:一.“突發”[如:暴,爆,崩,?,炮,砰,拍,啪,碰,潑(猛力倒水使散開),撲,突(忽然,衝破),炸,驟,撞,急(迫切匆促),亟,激,驚,捷(快速),切(緊急),咳];二.“吐出,擲出”[如:拋,排(排泄,排除),呸,噴,屁,潑,逃,吐,唾(從嘴吐出),丟,脫(去掉)]。
2)與聯想起點“持續的細弱氣流”對應的聲母有:y、f、z、zh、c、ch、s、sh、j、q、x,其聯想項有:一.“液體”[如:液,溢,洇,瀠,湧,油,湲,瀋(汁),濕,水,溲,尿(sui),汁,洫,血,涎,洗,漸(流入,浸),漿,醬(糊狀食品),糨,津(口液,引申為滋潤),澆(灌),涓,酒,泣(眼淚),渠,泉,芡(澱粉調成的濃汁)];二.“其他流體”[如:雰(霧氣),忿(生氣),風,霧,蜚(流言),吸,息(呼吸進出的氣),熏,香,臭(氣味),噓(嘴慢慢吐氣),氣,汽];三.“細長物”[如:絲,紗,繅,繩,索(1.繩,鐵鏈),蛇,瘦];四.“視線,光線”[如:視,伺(觀察),覗(窺視),?,瞻(往遠或往上看),張(1.看,望),照(1.光線射物,2.攝影,3.看顧),顯,現(顯露),熙(光明),曦(陽光),旭(光明),晅(日光),炫,見,瞧];五.“持續,徐緩”[如:紹(連接,繼續),順,隨,遂,續,繼,史,守,壽,舒(緩慢),常(長久),存(保留),遲,弛,遐,徐]。
3)與聯想起點“無擦通音持續氣流洪音”對應的聲母有:l、r,其聯想項有:一.“阻力小,平滑,順利”[如:濫(不加節制),利(便利,順利,鋒利),痢(大便過暢之疾),溜(滑行),流(1.流利,流暢),潤,臘,琉璃];二.“流動,流體”[如:瀨(流得很急的水),瀾(大波浪),浪(波浪),漣,溜(急流),瀧(急流的水),流(2.液體移動,流動的東西),淚,淋,漓,溶,熔,濡,乳,溽(濕),潤];三.“持續,連續”[如:連(相接),瀲(水波相連),鏈(環節連成索),列,鄰,鱗,屢,巒(連著的山),纜,廊(長廊),老(時間長),理(玉石的條紋),曆(經歷),縷(線),綸(釣魚用線)];四.“豐富,寬容”[如:澇,饒(1.富足,2.寬容),榮(茂盛),容(容納,
寬容)],r,l是摩擦最小響音度最大的持續輔音。
4)與聯想起點“鼻模糊音”對應的聯想項:一.“模糊,混濁,迷惑”[如:霾,顢,盲,茫,昧(2.不明白),濛,曚,朦,懵,夢,迷,謎,彌,眠,冥,溟(溟濛),暝,酩(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模(模糊,模棱),墨(黑),某,齉,喃,囔,噥,濘,膿,呢(表疑問)];二.“溫暖,柔軟”[如:黴,糜,綿,棉,懦(軟弱),糯(粘軟米種),泥,淖(爛泥),嫩(柔弱),暖,南];三.“緩慢,綿延”[曼,慢,漫,芒,緬,挪,嫋(細長柔軟,聲音綿延),娜(柔軟細長)]。
4)與聯想起點“舌後模糊音”對應的聯想項:“含糊不清,疑惑”[如:糊,恍,惚,惑,何(疑問詞,如:
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故?為何?),胡(文言疑問助詞),乎(文言疑問助詞)],除鼻音外,舌後擦音h也是模糊音。
5)與聯想起點“?音(sibilance)糙度(stridency)大”對應的聲母有z、zh、c、ch、s、sh,其聯想項為:“摩擦受阻,不光滑”
[如:澀,嗇,滯,糙,粗(毛糙),刺(帶毛刺),噪,阻]。不光滑物體強摩擦發?音,使?音與不光滑、強摩擦之間存在聯想。
在明確了聯想是音義相關的根本成因以後,我們就會覺得以往把音義相關現象說成“模仿”實在不確切。就象聲詞來看,其一,象聲詞是語音-----事物所發聲音-----事物這三者之間級聯聯想的產物,而且往往還不是單一的聯想。例如布穀鳥的叫聲常聞之於播種季節的早晨,取名“布穀”不僅是該鳥類叫聲的聯想而且還包含著“催人播種”聯想。其二,口技才是人對事物所發聲音的模仿,同一事物在不同民族的口技表演中發的是一樣的聲音。而象聲詞與語音相關,不同的民族,由於語音不同,同一事物的象聲詞也就不同,這也說明象聲詞的成因是聯想,不是模仿。其三,鸚鵡、鷯哥等鳥類都善於聲音的模仿,無論人語、歌唱都能模仿得維妙維肖,但這種模仿不是語言,也產生不出語言。因為聯想思維的層級遠高於模仿。再就動作性聯想起點形成的音義相關來看,把相似聯想形成的詞簇說成是對外部世界的模仿還有點說得過去,把鄰接聯想或對比聯想形成的詞簇說成是模仿就很難說得通了。
首次上載日期2005 05 14
修改後上載日期2005 06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