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器官及發音機理
為了便於指認發音器官,首先將右圖中各發音器官及其部位的名稱說明如下:
1 上唇; 2 上齒; 3 上齒背; 4 上齒齦; 5 硬齶;6 軟齶;
7 懸雍垂; 8
鼻腔; 9 咽部; 10 聲帶;11 下唇; 12 舌尖; 13 舌前;
14 口腔; 15 舌中; 16 舌後。
(繪此圖時參照了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157,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2)
還有一個器官圖中未能畫下,這就是肺,它位於聲帶(10)的下方。
發音器官的分佈大致可以分為裏外兩部分,我們從最裏面的肺說起。
肺是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通過氣體交換維持血液中的氧氣供應,另一功能是發聲時產生氣流引起聲帶振動。 |
|
聲帶(10)位於喉結(男人的喉結比女人明顯)部位氣管內。聲帶分為二爿,不發聲時分開,氣流暢通,不引起聲帶振動。發聲時二爿聲帶相互靠攏,氣流便能引起它振動,從而成為一個產生聲音的振動源,就好似中國樂器嗩吶(又名喇叭)的雙簧葦哨以及蘆笙中的銅制簧片。
懸雍垂(7)俗稱小舌頭,跟著軟腭升降。當軟腭帶它上升時,氣流流向鼻腔的通道就被堵死,氣流只能經口腔流出。如果軟腭帶它下降,氣流就會流經鼻腔。(懸雍垂的實際功能現在並不是完全清楚,在最近一些耳鼻咽喉科專業雜誌上被稱為“神秘的懸雍垂”。某些語言(如法語)需要它發出某種特別的聲音,英語、漢語都不是這種語言。)
在大腦控制下,懸雍垂、聲帶和肺這三個器官會根據人的意念產生相應的發音動作。這些動作雖然看不見也不太容易感覺到,但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實驗來檢驗它們的動作效果。例如,為了檢測聲帶是否振動,可先把手掌緊緊地貼在耳朵上,然後大聲說“啊…”,就會感到這種聲音像是一種振動,一種附帶的嗡嗡的聲音(此試驗
見袁家驊等譯,龍布菲爾德,語言論,111頁,商務印書館,1985)。 為了檢驗懸雍垂的升降效果,可先將手掌放在口鼻前面,然後讓腦子下命令說“哈…”,手掌就會感到有股氣流從口裏出來直沖手掌;如果把嘴閉住,腦子下命令說“哼…”,手掌就感到氣流從鼻孔出來。稍加練習,還可以做到張著嘴,氣流也只從鼻子出來。
樂器除了振動體外,還需要有共鳴腔,有的共鳴腔還是可調可控的,例如嗩吶的帶孔錐形木管及下部銅喇叭口。共鳴腔不僅能使聲音因共鳴而增強,而且還可控制聲音的音色和頻率的高低。人的發聲器官有兩個共鳴腔,一個是口腔,一個是鼻腔,使用何者,依靠懸雍垂(7)選擇。口腔在發聲過程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形狀和體積都可控制的共鳴腔。在舌的動作、口的開合與唇形的變化共同作用下,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
(例如口技演員能將自然界的許多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而語言所利用的聲音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鼻腔僅用來產生鼻音。因為鼻腔沒有可控的部件。
|